第1232章 来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数倍不止。  

王平有信心守营,但可没有信心去攻营,更别说现在能战者,不过两千来人。  

而且这两千来人,苦战数日,早已疲惫不堪。  

甚至连攻城器具都没有。  

敢在这个时候下高地去攻击魏贼营寨,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看着高地下魏军,已经有前军拔营出发,绕过高地,向着晋阳方向而去。  

可是即便看出司马懿的打算,又有何办法?  

王平叹了一口气,再转向西南方向,目光中带着忧虑。  

援军,还能等得到么?  

但是不管怎么说,司马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向,让守在最后一处高地上的护鲜卑校尉府军,总算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而与此同时,大汉在上党最后一个据点,也就是上党的高平关,正陷入了危急时刻。  

上党在经过董卓之乱后,迁移郡治。  

再加上上党与河东,这数十年一直都是曹魏的地盘。  

所以高平关这些年来没有什么战略地位,导致无人打理,已是处于残破状态。  

但高平关怎么说也是从河东进入上党最重要的隘口,地势也算是险要。  

虽说河东都督府这些时日以来,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先是猛攻高都城,后又急行赶路,同样是去猛攻长子城。  

不说死伤,光是失散,失踪的将士,就难以统计。  

高平关内,如今能收拢起来的全部将士,也不过万来人。  

但依靠地利,再加上王含手头还有一个完整的工程营。  

足以让他在最短的时候内,把高平关打造成为令司马师望而生畏,裹足不前的险地。  

司马师尝试了两次进攻,皆被王含打退,他就暂时熄了立刻拿下高平关念头。  

只是还没等王含松一口气,北边又来了一支残军。  

不是别人,正是前去接应魏延的魏昌。  

司马师正为自己错过了攻下高平关的良机而懊悔,此时再看到魏昌的残军,怎么还可能让他安然进入高平关?  

于是派出一军,意欲全歼了这支残军。  

着急想要退回高平关的魏昌,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差点就全军覆没。  

幸好魏延留下断后的人,都是心存死志的精卒。  

而魏昌带过去的人,又是魏延一手带出来的亲信老人。  

在这些将士拼死掩护下,魏昌狼狈不堪地领着不足一千的将士,护送着重伤昏迷的魏延,退到一个山头上,据高而守。  

王含早就在关城上看到北边发生的事情,只是司马师亦防着关城内的守军会出来接应。  

所以关城正前方的魏军,已经严阵以待。  

“关城之内,皆是河东都督府将士,如今魏将军父子皆陷险地,若是吾等不设法相救,恐动摇将士之心。”  

王含深知,自己本非河东都督府的人,此时能让河东都督府的这些残兵听从军令。  

一是因为大敌当前,二是因为魏昌的托付。  

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是对自己心服口服。  

“吾当领军出城接应他们,把他们救出来。”  

“不可!”文实连忙阻止王含,“现在关城安危,皆系于将军身上,将军岂能轻涉险地?”  

“若是事有不谐,则关城何人能守之?只怕要拱手送至贼人手上。”  

虽知文实说的是事实,但王含却是苦笑:  

“文校尉,若是我等就在城内坐视不管,只怕这个关城,亦是难守啊!”  

经过一系列事情打击下来,高平关内的残兵,面对关城外士气正旺的魏军,还能鼓起勇气,打退魏军的进攻,守住高平关,已经算得上是难得。  

若是此时不顾关城外魏延父子的死活,恐怕对关城内将士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军心,再次浮动不已。  

到时候王含还能不能让这些将士听从自己的号令,他实在没任何信心。  

或许还会听从,但王含不敢赌。  

因为这是在拿工程营和高平关做赌注,他输不起。  

只是…文实所言,亦有道理。  

魏延本意是让魏昌守好高平关,魏昌把这个任务转到了王含手上。  

王含又能转给谁?  

临阵换帅,本就是大忌。  

更别说是在军中士气低迷的情况下,已经连换二将。  

再换下去,文实所说的把高平关拱手送给贼子,并非危言耸听。  

所以说,这根本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局。  

文实咬了咬牙,压低了声音,对王含说道:  

“王将军,请恕我直言,工程营事关重大,绝对不能落到贼人手中。”  

“在我看来,宁可失了高平关,也不可让工程营有所差错。”  

王含一怔。  

他竟是忘了这一茬。  

王含来回踱两步,然后终于下定决心:  

“文校尉,从高平关向西,虽说皆是山径,但直通河东,当是安全。”  

“我派出一千人护送,你现在就马上带着工程营退回河东。”  

听到王含的话,文实心头就是一跳:  

“那你呢?”  

王含摇了摇头:  

“我不能走。我在这里,如能守住关城,那自是最好不过。”  

“若是不能守,至少也能拖延一些时日,能给长安争取多少时间,都要尽量去争取。”  

上党之变,实是太过猝不及防。  

再加上中都护又没在长安,而是领军在外。  

王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