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确实很厉害,但…丞相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先帝那样,给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既然如此,那我就只能是自己寻找机会了。  

看到魏延脸上的神色变幻不定,郭循趁热打铁:  

“君侯方才也说了,之所以不敢调上党的将士过来,不过是为了防备太行山东面之敌。”  

“但若是邺城之敌不足为虑,那君侯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了?”  

魏延略有犹豫。  

其实除了邺城,河内的魏贼也可以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进入上党——这条路,正是曹操当年走过的路线。  

不过如今大汉禁军驻守河东,而自己则是领军从上党攻打高都。  

河东与上党,各有轵关与太行陉与河内交通。  

双重压力之下,魏延相信,河内的魏贼,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了,想要从太行陉西北边的白陉进入上党,还得经过壶关。  

壶关险要,仅需一两千的兵力,就足以把上万敌军挡于关下。  

(注:文末有地图)  

郭循看到魏延沉吟不语,于是继续说道:  

“若是换作以前,君侯的考虑确实是对的。”  

“但现在看来,未免有些过于小心谨慎。”  

魏延有些不解:“此话何意?”  

“冀州刺史,原先是孙礼,此人历任各地太守,皆有政绩可称。”  

“接着入朝任尚书,后来又出任大将军长史,直至冀州刺史,其人刚而有勇,不可小视。”  

“可惜的是,孙礼为曹爽所不喜,最后终遭罪而罢官。”  

郭循说到这里,看向魏延,加重了语气:  

“曹爽此人,不过是纨绔子弟,以喜恶行事,尽失人心。他罢了孙礼之后,竟是派了桓范为刺史,可谓目不识人。”  

“桓范虽有名声,但性情粗暴,不听人劝,又多与人结怨。”  

“早年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与徐州刺史起了纷争,竟欲擅斩之,于是被告发免官。”  

“后幸有薄名,再被举荐为兖州刺史,偏偏又不知收敛,与同僚不和,郁郁不得志。”  

“此等人物,出任冀州刺史,不过是豚犬守门户。而邺城至上党,山险水恶,君侯何用惧之?”  

听到郭循的这一番分析,魏延眉头一挑:  

“先生知道桓范此人?”  

魏延或许确实算得上是一员勐将。  

在大汉也算得上是重臣。  

但他终究是出身低微,乃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入川作战,数有战功,这才升为牙门将。  

他能镇守汉中,是因为刘备的破格提拔——当然,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确实独到。  

只是就算他再怎么勇勐,再怎么受到重用,人际关系始终都是最大的短板。  

魏延的矜高,有时未必不是以一种自我保护:  

你们不想与我为伍,我亦不屑与你们为伍。  

这种态度,在大汉未能冲出蜀地时,或许还没有什么。  

毕竟蜀地就那么大一点的地方,又有丞相压着,有些事情自然不用他来操心。  

但到了满地皆是世家大族的中原,魏延对世家错综复杂的关系认识不足的缺陷,就越发地被放大了。  

说白了,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人,魏延怎么真正可能了解世家?  

派出再多的探子和细作,也只能是从市井里打听到民间流传不知真假的传闻。  

想要打听到真正有用的消息,还得是要想办法打入圈子。  

但魏延又不是冯某人,有那么多的资源来挥霍。  

这也是他倚重郭循的原因之一。  

郭循好歹也勉强算是世家子弟出身——虽然只是个旁支。  

更重要的是,他与河东的世家有关系,能打听到不少消息。  

此时他听到郭循谈及桓范,自然是要追问。  

但见郭循澹然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模样:  

“君侯信我重我,我又岂敢不尽力为君侯早作考虑?”  

“君侯可知,孙礼被曹爽罢官,是为何事?”  

魏延摇头:“不知。”  

郭循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乃是因为冀州清河平原二地争界之事。曹爽偏袒清何,而孙礼却是把地界划给了平原。”  

“故而惹恼了曹爽,一怒之下寻了个罪名,直接把孙礼降为庶人,再借机让自己的乡人桓范出任冀州刺史。”  

“冀州二县看似是在争界,实则是牵连大族纠纷,故而历三任刺史不能决。”  

“轮到桓范时,已经是第四任。桓范此人,本就粗暴无礼,安能解决此事?只怕事情会越来越复杂。”  

“但不解决二地争界之事,又如何能抚定地方?不能抚定地方,如何获得大族的支持?”  

“没有大族的支持,桓范安有余力窥太行以西?”  

魏延听到这些话,不禁觉得是大开眼界:  

“没想到魏贼冀州之地,竟还有这等内情。”  

不过想想也是,若非豪右大族,谁有这能力,让数任刺史都不敢下结论?  

再想想大汉,魏延不由叹息:  

“吾虽与冯明文不和,但亦不得不说此子的手段了得,竟是能让那些大族服服帖帖…”  

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原本澹然从容的郭循,脸色顿时就是黑了一下!  

那可不?  

不服帖的,要么灭门,要么家破,最次的也是家道中落。  

谁敢不服帖?  

魏延没有注意到郭循的脸色,他感叹了一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