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 调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骑将军又并非是一定要取下高都,与其让将士在这里相扑为戏,还不如派一部分人马前往潼关驻守。”  

若非眼前与自己少有能与自己说几句话的费祎,魏延此时说不得已经拔刀赶人了。  

但见他挥了挥手,有些怒不可遏:  

“冯小子抽了潼关的兵,去建了他自己的功,却要我帮他把潼关的兵补上,这与让我帮他立功有何区别?”  

昔日丞相用冯明文而不魏文长,果真是有道理的啊!  

宫里欲制衡冯明文,不惜违背了丞相之意,也不知是好还是坏。  

“魏将军!”费祎忍不住地提高了声音:“你与中都护之间,乃是私怨。”  

“难道你要因为私怨而废公事,乃至置天子安危于不顾吗?”  

魏延顿时就是一愣。  

也不知是因为费祎的话,还是因为费祎的喝斥。  

费祎没有等魏延反应过来,继续说道:  

“昔宫里决定成立河东都督府,中都护亦曾反对,待骠骑将军决定用兵高都,中都护更是险些要动用中都护府之权罢之。”  

“但骠骑将军得到陛下支持,出兵既成事实之后,中都护府却是未在兵粮上为难半分。”  

“甚至连工程营都让骠骑将军任意用之,此所以中都护以公事为先,以国事为重是也。”  

“如今观骠骑将军,以私怨而阻国事,两相比较,只怕到时世人皆言骠骑将军不如中都护多矣!”  

“骠骑将军表面上是争了一口气,然则却是失了人望,此智者不为。”  

魏延听了费祎的话,张了张嘴,却是没有说出什么话来,最终只能是恨恨地一甩手。  

换作他人,魏延才不管别人说什么。  

反正他和同僚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情。  

但唯独冯明文不行!  

他绝不允许别人这么比较自己和冯明文。  

想到这里,魏延只能是极不情愿地咬着牙说道:  

“既如此,那就让姜伯约领兵前去。”  

“骠骑将军大气…”  

“呵呵…”  

魏延笑得咬牙切齿。  

虽然觉得费祎说得有些道理,但他终是咽不下这口气。  

这中都护府绝对是故意的!  

肯定是为了报复当初出兵之事。  

可是魏延偏偏又没有什么办法。  

毕竟费祎是代表着天子过来,由他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是得到了宫里的同意。  

自己得到宫里的支持,冯明文没有办法阻止。  

但同样的,中都护府这一次的决定,得到了宫里的同意,自己也没有办法改变。  

费祎离开之后,魏延咬了几次牙,犹不能气顺。  

大儿子魏昌进来,正好撞到气头上,被他骂了一顿。  

“君侯这是遇到了什么烦恼事?”  

魏昌灰头土脸地出去后没一会,又有一人不怕死地进来。  

魏延一看来人,竟是难得地把脾气压了下去:  

“郭先生来了?且坐。”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魏延亲自举荐的参军,郭循。  

魏延虽说是大汉左骠骑将军,但身边却是少有帮忙出谋划策的人,说起来也是有些尴尬。  

看看右骠骑冯某人,光是参谋团都有好几个!  

真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以前丞相在时,凡事都有丞相安排,他倒也不需要什么幕僚参军。  

没曾想丞相不在了,特别是自己终于可以独自领军的时候,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  

身边若是没人帮忙,当真是要忙成一团乱麻。  

只是魏延也深知自己的名声,在同僚中当真是恶名远扬。  

最可恨的是,一听到是要前来河东都督左助自己,竟少有人愿意答应。  

一群匹夫!  

幸好啊,幸好遇到了郭循。  

郭循本是凉州人士,听说早年本族在当地还是豪族。  

谁料到前几年冯某人在兴汉会内部搞肃清的时候,本家牵连其中,被赵三千领着铁骑上门送温暖。  

他只是个旁支,倒也不至于送命,但经过那个事情,郭家终究是家道中落,几乎和苍头黔首并列。  

郭循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一部分族人到河东这边投靠姻亲。  

没曾想来到河东之后,才发现姻亲也是落魄之极。  

听说是在河东屯田户暴动的时候,若不是家里有人跑得快,全家就差点被人全部吊死。  

这也是为什么郭循要前来投靠魏延的原因。  

按他的说法,那就是宁愿死,也不会给冯永出力。  

而放眼整个大汉,能与冯永相抗,唯有左骠骑将军一人耳。  

一开始为了掩人耳目,他都不敢说自己是凉州人,而是自称是河东人士。  

当然,这些事情,郭循都一五一十地跟魏延坦白了。  

当时正苦于身边无人帮忙处理事务的魏延,得到郭循,简直就大喜过望。  

至于郭循与冯明文之间的恩怨,对魏延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世间没有见过冯明文,却又视其为仇者,不知几何,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郭循此人,不但颇有才干,而且还熟知河东之地。  

(注:郭循在原历史上有“功绩德行,着名于西州”的说法)  

同时又举荐了好几个不愿投靠冯明文的各家子弟——也有可能是某些世家想要两头投注。  

所以郭循的到来,对魏延来说,是雪中送炭亦不为过。  

故而魏延不但亲自举荐郭循为自己的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