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破外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当年换成是自己,领着大吴的精锐水军,定能趁势攻下樊城。  

而如今,没有山洪的帮忙,只能靠步卒上岸攻打樊城,难啊!  

陆逊说到这里,胸有成竹地说道:  

“世人皆以为,欲取襄阳,必先取樊城,这个话,其实也没有说错。”  

“但这是对于从由北向南,攻打荆州的北军来说的。”  

陆逊再次指向樊城的方向,“当然,如果想要像关羽那般,想要由南向北,从荆州进逼中原,同样也避不开樊城。”  

“但我们不一样。”陆逊说着,提高了声线,似乎在提醒吴军诸将:  

“我们这一次过来,只想要襄阳,没想着渡过汉水北上,拿下宛城,进军中原。”  

“所以樊城,并不是非拿下不可。”  

在陆逊看来,关羽就是胃口太大,想要以数万兵力,一举拿下樊城襄阳,乃至宛城,这才导致兵力不足用。  

若不是他非要拿下樊城,以至把重兵投入在围攻樊城上,却以为后方的襄阳是囊中之物,耽误了攻取襄阳的最好时机。  

说不定最后汉国还真能据襄阳与魏贼隔着汉水相峙。  

此时世人对樊城与襄阳之间的唇齿相依关系,远远达不到经历过宋元襄阳之战后的那种深刻理解。  

毕竟秦汉都算得上是大一统,没有经历过南北对峙,更不知道宋元襄阳之战,所以没有经验,可以理解。  

若不然,曹丕也不会有弃襄阳却又想要保樊城的举措。  

虽然此时的世人,对樊城与襄阳之间的联系有所重视。  

但时代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们没有把襄樊看作是完全一体——就连陆逊,也不能超越时代。  

事实上,陆逊能意识到依托襄阳和汉水构筑防线,能更好地屏护荆州,已经算得上是极为敏锐了。  

听到陆逊的话,诸将终于明白过来:  

“上大将军,我们不打樊城?”  

陆逊摇头:  

“不打,我这一次,只要襄阳。”  

而且也打不下来。  

就算是能打下来,只怕自己也要落得跟关羽一个下场。  

分兵而力弱,最终还是要把到手的樊城送回去。  

陆逊看向孙伦:  

“孙将军,我此次不打樊城,但也要让樊城乃至汉水之北的魏贼,不得连通襄阳。”  

“你可否替我巡视北岸,不让贼人有一舟一人渡过汉水?”  

陆逊先是都督荆州,然后又镇守武昌,负责西边之事。  

自然对荆州北部的魏贼兵力多有了解。  

当年兵力最多时,从襄阳到宛城一带,基本也就是十万人马。  

但这几年来,荆州的兵力被抽调了一部分,只剩下七八万人。  

此时这七八万人,被自己设谋调动,兵力一分再分。  

汉水之北,魏贼现在的布兵重地应当是草桥关,当在两到三万人——冯明文的名头,就值一万。  

而在汉水之南,魏贼的重兵现在正守着柤中,有一万多乃至两万。  

这两个地方,就占了过半。  

剩下的襄阳和樊城,就算是平分,满打满算也不过是一万五余的守军。  

如果再加上宛城也需要少量兵力的话,襄阳守军只怕会更少。  

本就势衰的魏军,此时一再分兵,乃是兵家大忌。  

以三倍有余的兵力围襄阳孤城,又有舟师以据地利,可谓优势在我。  

听到陆逊这么一分析,诸将皆是恍然,脸上现出兴奋之色。  

那岂不是说,这一回出兵,当真有可能拿下襄阳?  

“上大将军高见!”  

到了这个时候,诸将哪还不明白,上大将军这怕是早就已经定下了决策。  

但见孙伦抱拳行礼,大声应道:  

“末将领命!”  

唯有朱异,看到自己的建议被否决,心有不甘,再次出声道:  

“上大将军,襄樊的魏贼,亦有水军,如今不过是看到我们大军强盛,故而龟缩不出。”  

“但若是我们一旦围城,贼人水军,恐怕就要拼死相抗了。”  

“说得好。”陆逊看向朱异,赞扬道,“朱少将军所言甚是。”  

他指向襄阳城东面,“看,那就是魏贼的水寨,我们想要围死襄阳,就必须要先破了他们的水寨。”  

襄阳北面临汉水而立,城墙离岸边不足百步,只要战船稍有靠近,守军就可以依靠城墙的优势,对着江上的战船进行压制。  

襄阳南面是群山,可为屏障。  

东西两面乃是大片滩涂,水流纵横,大船难以进入。  

魏国的水军,就是利用襄阳足有百丈宽的护城河,再挖了大水池,建立起水寨,直通汉水。  

“这些水寨,不但是魏贼的水军所在,同时也是襄阳城的外围。”  

“想要彻底困死襄阳,断绝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必须要先破了这些水寨。”  

陆逊说着,看向诸将:  

“却不知哪位将军,可以替我先破了这些水寨?”  

朱异又想站出来,但朱然站在最前面,比他更快:  

“末将请命!”  

陆逊大喜:  

“朱将军能主动请命,吾尚有何忧?却不知朱将军需要多少兵力?”  

朱然回答道:  

“除了末将本部人马以外,还请上大将军再拨一员副将,以助末将破贼。”  

陆逊微笑:“不知朱将军想要何人?”  

“季文(即朱异)杰出将门,有将才,虽年少,但颇为慓锐,又领有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