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计中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方便步卒渡水攻城——但凡有水的地方,吴军都具有一定优势。  

淮南之地水流湖泊密布。  

六安城依水而建,西面有沘水穿城下而过。  

唯有南东北三面可布兵而围。  

六安城的护城河,正是引自沘水,既宽且深,甚至可以行船,想要填平它,何其难也?  

所以只能选第二种办法,打造比城墙还要高的临车,上面布置弓弩手,掩护地面的部队攻城。  

但临车属于重型攻城器具,想要打造出足够的数量,何其难也?  

“攻城何难也!”  

罗宪发出一声感叹。  

傅佥点头:“吴军要挺不住了,又要退了。”  

说话间,诸葛恪所处的主帅方向,果然响起了金锣声。  

由于护城河存在的干扰,再加上西门惨败的影响,让诸葛恪谨慎了一些。  

他并没有组织起第三次的试探,而是让大军缓缓全面后退,回到营寨休整。  

反观六安城内的魏军,先是败了西门的吴寇,然后又打退了对方的两次攻城。  

如今看到对方退兵,就算知道不过今日暂时休兵,仍是士气大振,发出了欢呼声。  

诸葛恪听到六安城头传来的隐隐声浪,脸色阴沉:  

“来人!”  

“将军?”  

“传令,督促军中匠人与民夫,让他们加紧打造浮桥,明天至少要达到能过马的宽度!”  

“喏!”  

今天的浮桥还是小了些,一次性不足以渡过太多的士卒,导致今日的两次攻势,并不足以试探出他想要的信息。  

不过诸葛恪也知道,六安城乃是魏国庐江郡的郡治,城高池深,非吴魏边境舒县小城所能相比。  

所以这个事情,急不来。  

就在诸葛恪用这两三天的时间,袭扰城内魏军,同时也试探城内各处防守的时候。  

亲自领军守在合肥的王凌,终于接到了六安的传骑来信。  

“什么?吴寇的真正目的是六安城?”  

对孙权翘首以待,同时一直在督促下边的人在合肥周围筑营寨挖壕沟的王凌,腾地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他面目变得有些狰狞,狠狠地盯着六安所派过来的信使,厉声道:  

“消息可靠吗?文仲若可知,若是他被贼人所欺,导致合肥失守,乃是抄家的死罪!”  

“禀都督,吴寇围城,文将军亲自出城破敌,这才能派出吾等前来报信。”  

六安到合肥不过一百五十里,传骑日夜兼程,不惜马力,最多两天即至。  

只是此时正值初夏,传骑的已是筋疲力尽,全身的汗水,如雨水而下。  

只见他勉力抬起头:  

“城外吴寇,一至六安城下便立刻布置围城,站于城头,可见其后军仍是绵绵不绝。”  

“故而文将军这才判断,六安城外的吴寇,绝非偏师,这才派了小人前来给都督报信,望都督早做准备才是。”  

王凌脸色沉了下来。  

他挥了挥手,让人把传骑带下去休息。  

然后来回走动,神色阴晴不定,看得出,此时的他,心里已经有些犹豫起来。  

“若是文仲若判断为真,那么合肥必须派出大军,前往六安救援,不然的话,万一六安城有失,则淮南算是被吴寇破了一扇门。”  

吴寇占据了六安城,那么就可以随时向东出兵,与从巢湖而来的吴军合击合肥。  

到时合肥所要面临的情况,比现在要艰难得多。  

“可是若文仲若的判断为假,吾真要派兵前往六安,则是中了吴寇的调兵之计…”  

想到这里,王凌不由地“啧”了一声。  

怪不得满伯宁(即满宠)每遇吴寇至,皆是先令各城自守,自己安坐寿春。  

待贼人明确了方向,他才领军前往救援。  

自己接替满伯宁以来,一心想要立下功业,证明自己,心态急了些,终究是中了吴人之计。  

不过王凌也算是久历战场,当下立刻下了决定:  

“来人。”  

“在。”  

“立刻加派斥侯,我要在两天之内,进一步查明孙权那边的情况!”  

“喏!”  

身为扬州都督,王凌对六安城有着足够的信心。  

就算是吴寇当真是欲攻六安,但只要文仲若能依城而守,就算不能守住数月,但坚持上一个月,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探明吴寇的真实意图。  

只有知道吴寇的真实意图,才能制敌而不制于敌。  

如果这一次,当真是被吴寇所欺,王凌眼中闪过一抹狠色:  

孙权你真敢以身作饵,那就别怪我把你这个饵连皮带骨吞下去。  

春夏交际,淮南湖泊河流皆是水满。  

孙权所领的大军,以行于施水中的船队为核心,两岸布军为羽翼,缓缓北上。  

魏军精骑虽然在陆地上占据着优势,但吴国舟师高大的战船,可以居高临下,支援两岸的吴军。  

如同刺猬一般的行军,虽然缓慢,但却是让魏军根本没有办法靠近施水,更别说能探明吴军的情况。  

让王凌在两日内判断孙权意图的计划破产。  

“孙权这一次来犯,看来确实是有所准备。”  

王凌按捺不住,亲自领兵顺施水而下,远远地看着吴军的船队。  

即便距离遥远,亦能看到那巍峨的楼船,高度足以比拟城墙。  

王凌眼中有怒火在跳跃的同时,脸上也有几分忌惮之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