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另起波澜(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征用地方存粮迹象。  

这让冯都护又有些疑惑起来。  

这老匹夫难不成当真是想重新调整河东和上党的布防?  

而不是想要出兵?  

冯都护有些头疼地揉了揉脑袋。  

相对于出兵,这大概算是一个好消息?  

大不了看成是魏延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只是从蒋斌嘴里得知魏延所言,让冯都护又有些隐隐的担心。  

长叹了一口气,想起当年自己初至河东时,左有蒋济,右有司马懿,后有幽州威胁退路,犹能安坐大河边钓鱼。  

没曾想,如今河东重归大汉数年,自己旧地重游,却是如此心神不安。  

“河东乃是关中之屏障,河东若是有失,则长安不稳。”  

冯都护看向两人,叮嘱道:  

“何况对面的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你们告诉征东将军,若是河东有异,一定要及时上报长安。”  

魏延是指望不上了。  

丞相生前,一直把魏延留在身边,除了是看重他的勇武,未必没有看住他的意思。  

因为魏延此人,自视甚高,再加上性子太过桀骜不顺。  

有人能压得住他还好,若是没人能压得住,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说白了,此人就是一把双刃剑。  

现在丞相没了,宫里还把他放到河东来,冯都护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让石包出任征东将军参军,正是为了派到姜维身边,以便能及时掌握河东的动静。  

算是勉强上一道保险吧——当然,更多的是心理安慰。  

虽然一直想着早日回到长安,但冯都护还是在河东呆了一段时间。  

甚至前往河东最靠近轵关的垣县巡视一番,以示威慑之意。  

冯都护现在还不知道魏延为什么改变河东的布防。  

也不知道他对轵关以东的河内魏军有没有后手。  

但冯都护这一番巡视,至少可以让蒋济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  

在河东呆了足够长的时间,冯都护这才西渡大河,回转长安。  

这么一耽搁,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延熙四年十二月最后几天了。  

此时的关中,已经覆盖了一层白雪。  

长安城的未央宫内,冯都护在某个偏殿见到了阿斗。  

“臣永,拜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明文何须如此多礼?快快请起。”  

阿斗连忙上前,亲自扶起冯都护:  

“我在这里见你,就是因为这里没有外人,不须拘礼,来来来,快坐。”  

“谢陛下。”  

阿斗连忙摆了摆手:  

“喛,说了不用这般多礼,你此番出巡北地,为国操劳,要说谢,那也是我谢你。”  

阿斗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冯都护,语气中带着感叹:  

“明文脸上颇有风霜之色,看来这次出巡,是真的辛苦了。”  

“天气寒冷,这是我让人特意熬的热汤,快喝。”  

说着,阿斗示意冯都护桉上的汤水。  

“谢…”  

看到阿斗眉头一皱,冯都护把后面的放咽了回去,端起碗一饮而尽。  

阿斗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来。  

“明文,北地边境,可还安稳?”  

阿斗看来是真的有了长进,知道主动问起国事。  

换成以前,说不定对北地那边的风土人情更感兴趣。  

冯都护连忙坐直了身子,把自己此行所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详细说了。  

大臣出京办事,回来后第一时间就是要交差,所以必须呆在驿馆,随时听候皇帝的召见,不能回家或者去别的地方。  

至于像冯都护这样,天子早早在宫里等候消息,才刚进入长安城,就直接到宫里召见,那是特例。  

听到草原上有胡人不惜从远处来投,阿斗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再听到幽州战马告急,阿斗已经是眉开眼笑,对着冯都护说道:  

“明文深谋…咳,深思远虑,贼人中计犹不自知,这一招果然是大妙!”  

“陛下过奖了,臣不过是利用胡人的贪利之心罢了。”  

冯都护谦虚道:  

“想那幽州的贼人,东边有辽东公孙氏袭扰,西边有大汉威压,只要像现在这般徐徐图之。”  

“依臣看来,最多不过三四年,贼人军中,怕是再无战马补充。”  

“到时只待时机成熟,大汉挥军东进,河北与遗愿必能一鼓而下。”  

“如此一来,陛下完成先帝遗志,必不远矣。”  

“若是真如明文所言,那吾此生,亦无憾矣!”阿斗情不自禁地说道,“吾有明文,如小白得管仲是也。”  

冯都护连忙又称不敢。  

“陛下,臣到了太原以后,曾得到消息,说河北冀州亦是受灾严重,有不少百姓不惜越过太行险径,前来投靠大汉。”  

“照此看来,民心在汉啊,故而臣以为,当今应以励精图治为要,特别是要治理好并州关中这些新复之地。”  

“特别是大汉这些年来,连番大战,无论是百姓还是将士,都需要休养,亦不宜大动刀兵。”  

“若是并州关中治理成功,大势所压之下,河北贼子不战而降亦可未知。”  

阿斗听着前半句还好,一听到后面,脸色就是有些许尴尬的神色:  

“明文,呃,所言甚是有理。”  

冯都护什么人?  

他就是故意说这些话,欺负老实天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