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答应(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要看质量如何。  

最差的,也要叁五万。  

至于像他手里这等斩马刀,已经可以当作传家宝了。  

十万钱,有价无市。  

他爱不释手地观摩了半天,这才恋恋不舍地收刀入鞘。  

然后目光落到立着的铁甲身上。  

虽然铁甲没有披到人和马身上,但仅仅是套在木架上竖在那里,就让人感觉到一股无比沉重的压迫感。  

孙权走近了,轻轻地抚摸着铁甲,稍稍用力,发现根本按不进去分毫。  

看着上下严丝合密,根本没有一丝破绽的铁甲,唯有面部的眼睛部位,露出两个黑洞,孙权不禁感叹:  

“此等铁甲,刀箭不入,冲入阵中,即便是勐将亦不能当之。”  

然后再是一丈多长的马戟,脚踏弩…  

林林总总,无不是极为精良,即便是大吴征战多年的将军,都未必能凑齐这么一套。  

不是说他们的钱不够,而是这等兵器铠甲,就算是找专人打造,都不一定能打造得出来。  

“冯明文能以两万人马正面大破魏贼十万大军,吾终知为何矣!”  

孙权叹息道,“手握叁千铁甲骑军,天下何人能当之?”  

他说着,又摇了摇头。  

怪不得汉国的铁甲骑军不过叁千之数。  

也怪不得汉国主动说要租借,想必他们也知道,大吴根本没有能力建起同样的铁甲骑军。  

就算大吴的钱粮充足,能不能打造出同样质量的兵器铠甲,那也是一个问题。  

就算能打造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就更是一个问题。  

看着眼前的这堆东西,孙权不知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些沉甸甸的,面容也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夷陵一战后,吴蜀重新结盟,两国再没有正面交过手。  

不过因为夷陵一战打败了刘备,孙权在面对蜀国时,其实是一直有心理优势的。  

这些年来,就算汉国对魏国连连取得胜利,但建业与蜀地之间,终究隔了一个荆州,距离遥远,根本感受不到蜀国的压力。  

所以一直以来,孙权觉得,就算是蜀军在诸葛亮的整顿下,战力得到提高。  

但终究也不会比刘备在夷陵一战所领的蜀军强上太多。  

毕竟刘备所领的,可是他那些年所攒下的百战精兵。  

直到今日看到汉国铁甲骑军的兵器厚甲,他才突然发现一个事实:  

刘备所领精兵中最精者,乃是白毦兵,怕亦是远逊铁甲骑军。  

再加上汉国连取凉州并州雍州,兵势怕是已经远胜刘备跨取荆益二州的时候。  

而大吴…  

想到这里,孙权脸色越发阴沉下来。  

“锵!”  

“咔!”  

孙权拔刀怒砍亭子的栏杆,刀身切过,木制的栏杆没有木屑纷飞,仅多了一道缝隙,斩马刀锋利如此。  

“你立刻写信告知秦博,就说朕答应了!不过有一点,汉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兵器铠甲送过来!”  

大吴已经落后太多了,没有时间与魏贼在合肥来回拉锯。  

更没有多余的钱粮,浪费在合肥城下。  

因为已有四州之地,占据天下形胜之地的蜀国,不会再给自己太多的时间。  

若是大吴不奋起追赶,突破合肥或者襄阳,那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人吞并魏国之后,从叁面挥兵南下,继续灭掉大吴。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这是邓芝出使吴国时,对着吴国君臣所说的话。  

所以这是一个公开的默契,两国君臣都知道,灭魏之后,就是蜀吴战争的开始。  

很明显,蜀国这一次,使用的堂堂大势阳谋。  

光明正大的阳谋。  

要么困于江东等死,要么接受条件,奋起一博。  

不管蜀人这一次,是真的想要与大吴联手灭贼也好,亦或者是有什么算计也罢。  

自己都只能接受蜀人的条件,才能以最快速度拥有一支铁甲骑军,进而打败魏国最为倚仗的精骑。  

当然,也不是没有第叁条路可走。  

那就是举兵西向永安…  

想到这里,孙权目光一闪。  

只是一想起逆江而上的各种急流险滩,他最终还是咬牙闭眼:  

算了,还是打合肥吧。  

到了八月底,准备进入九月,肆虐的秋老虎终于开始露出疲态。  

天气再也不像前些日子那样,一直持续高温,而是时而高温,时而让人感受到凉爽。  

天气开始变得友好,但对吴郡卧病在床的徐氏并没有产生任何帮助。  

一层灰气罩满了她那灰黄的脸,眼眶凹得更可怜,只有一双眼球在内活动着,让人知道她仍活着。  

屋内充满了古怪的草药味道,靠近病榻边,还有一股若隐若现的屎臭尿骚味。  

身为太子,孙登彷佛根本没有闻不到这些味道一般,他轻轻地吹了吹勺子里的药汤,然后送到徐氏嘴边:  

“阿母,来,张嘴,吃药了。”  

徐氏干瘪的嘴动了动,却是没有听话的张开。  

她那双浑浊的眼睛,只是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孙登。  

“阿母,啊,张嘴。”  

孙登没有丝毫的嫌弃,很是耐心地示意。  

徐氏仍是没有张嘴,不过嘴唇还是动了,她的声音,犹如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含煳不清:  

“没有用了…”  

孙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