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太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唯独不能像你们方才这般。”大汉皇后说着,严厉地瞪了一眼右夫人,“这一次就算了,但以后不得再犯,若不然,可莫要怪我不客气。”  

张星忆悄悄地松了一口气,乖乖地“哦”了一声。  

只是她想了想,又有些生气地看向自己的阿姊:  

“阿姊,你刚才说让宫女给他陪寝,是个什么意思?”  

你是我亲姊?  

大汉皇后瞟了右夫人一眼:  

“要不你把冯明文给你留的师门秘术拿出来,抄一份给宫里?”  

“凭什么!”右夫人这一下是真的跳脚了,“那是阿郎给我的!是留给我的孩子的!”  

别的事情可以商量,唯独这个事情不行!  

就是阿姊是大汉皇后也不行!  

“天下哪有强抢别人传家学问的道理!”  

看着右夫人张牙舞爪的模样,张皇后瞪了她一眼:  

“不愿意?那你跟他才生几个孩子?你能保证阿漠能学得完冯府里的学问?”  

冯明文现在可以算是天子最信重的臣子之一。  

同时也是大汉最有权势的新贵。  

更别说冯府的底蕴——财富,学问,朝堂、军中、地方州县的人脉,百年世家都未必能比得过他。  

除了没有那么多姻亲关系,人丁不足。  

不过也正是因为冯家没有其他家族那些综错复杂的姻亲关系,所以皇家对他越发的信任。  

但府上人丁不足这个问题,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缺陷了。  

换作他人有冯明文这等地位,府上的歌伎舞伎等各类妾室,早就数以百计。  

偏偏他的府上,莫说是小妾,就是朝廷封下的媵妾名额都没有凑齐。  

若非府上妻妾争气,生下六个儿女,说不得宫里就要帮他把府上的媵妾补齐。  

说句不客气的话,皇后可比右夫人还要关心冯府的人丁问题。  

对于皇后来说,自己的亲妹当然重要。  

但那也比不过自己的儿子重要——右夫人跳脚,同样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  

先帝有丞相,天子有冯明文。  

但…太子将来的辅臣呢?  

冯明文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学问,这是一个谜。  

从十六岁出山,到现在驱魏贼光复旧都,治军,治民,经济,庙算,无不过人。  

就连那些祸乱了百年的凉州羌胡,让后汉束手无策的世家大族,都栽在他的手里。  

这足以说明,他从师门学到的本事,远没有他所说的那么简单。  

易牙之术?  

谁家的易牙之术这么厉害?  

不奢望冯家的儿女能学到他身上的全部本事,但让冯明文多生些儿女,每个孩子学个三四成,总能挑出几个留给太子用吧?  

一两个不算多,三四个就不错,五六个就很好…  

没错,是儿女,不是儿子,是男是女都无所谓。  

反正冯府出来的女子,也是个顶个的厉害。  

当然,若是自己的阿妹能跟冯明文多生几个孩子,她自然更是乐见其成。  

皇后在锦城的时候,一直没能生下孩子,到了龙兴之地汉中,这才生下了太子。  

生下太子之后,大汉更是大捷不断,兴复有望,所以她在这方面有某种迷信:  

未央宫可是高皇帝所建,倘若冯明文这一次真在未央宫让自己的妹妹怀上孩子,那就是上天的安排。  

说不定这个孩子,日后可助大汉恢复前汉之盛。  

正是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心思,所以皇后这一次对两人在宫里情难自禁的行为高举轻放。  

反之,若不是上天的安排,那以后他们要是敢再犯,那可别怪她不客气了。  

右夫人哪里知道自己阿姊的这些心思?  

她听到阿姊的话,大是为自己的孩子打不平:  

“阿郎都曾说过,府上的孩子,能学会他的三分学问就已经不错了。因为好多东西,在外面做不出来的,他也只是在师门见过。”  

“其中的学问,若是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根本没有办法通晓其中的道理。”  

“所以阿姊你说让阿漠学完府上的学问,根本不可能!”  

“就连阿梅,做出那么多东西,都没能完全明白阿郎教给她的那些格物之学。”  

听到右夫人这个话,皇后就是怒其不争,直接用手指头戳她的脑壳:  

“你都知道学不完,那还不赶快跟他多生几个!多生一个,就能多学一分。”  

大汉皇后在皇宫给大汉太子谋划未来,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吴国太子孙登,却是陷入了悲痛与忧虑之中。  

原来吴郡徐家派人送来消息,说是徐夫人病重。  

徐夫人乃是孙权的第二任妻室。  

她最初嫁给吴郡陆家的陆尚,陆尚早逝,徐氏因无子,于是回徐家独居。  

后来孙权的原配谢氏早卒,于是时为讨虏将军的孙权便聘徐氏为妻,同时把孙登交给她抚养。  

徐氏本无子,对尚还年幼的孙登自然疼爱有加。  

谁料到过了几年,孙权觉得徐氏性妒,于是又把她遣回吴郡徐家居住。  

相比之下,妾室步氏(即步练师)因貌美,且性格温顺不妒,深得孙权所宠。  

这等事情,若是放到普通人家,最多算是妻妾争宠。  

但放到帝王家中,特别是还牵扯到太子,那可就不一样了。  

孙权称帝后,要册封孙登为太子,而孙登推辞道:  

“欲立太子,先立皇后,此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