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毒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胜利冲昏了头就好。  

临阵对敌阿郎可能不如她,但论起做生意,天下人皆不如阿郎。  

“如此看来,阿郎是筹谋此事久矣?”  

冯君侯摇头晃脑地回答道:  

“不久不久,也就是去年第一次过来的时候,站在白登山上想了一下。”  

怪不得白登山上没有吟诗作文,原来光想着法子如何挖坑了。  

只是那个时候并州刚定,地方不稳,人心未定,所以冯君侯没有行动。  

这一次过来,局势已与去年大不相同。  

关小君侯问道:  

“却不知此等大事,阿郎欲派何人前往?”  

“自然是派熟知幽州边境各个胡人部族的人前往。”  

关君侯闻言,略有惊讶:  

“原来阿郎早就与幽州那边有联系?”  

冯君侯摇头:“吾非神明,如何能跨过并州提前布置幽州之事?”  

关小君侯就更惊讶了:  

“那阿郎如何寻得熟知幽州边境胡人部族的人?”  

按她以往的经验,都是先派出商队,带着货物前往胡人之地。  

以贩卖东西为名,取得当地胡人的信任,然后再行渗透之事,最后掌握胡人部族内部的情况。  

但据她所知,阿郎从来没有派人前往幽州。  

毕竟凉州离幽州实在是太远了。  

能到达九原故地,那都是因为有轲比能接应。  

想到这里,关小君侯心里似乎闪过一丝自已疏忽的东西,却是没有抓住。  

但见冯君侯却是看向关小君侯:  

“细君何其健忘是也,难道忘了泄归泥?”  

“泄归泥?”  

经冯君侯这么一提醒,关小君侯这才恍然,“原来是他?”  

泄归泥本是并州鲜卑大人步度根之中兄扶罗韩的儿子,后来扶罗韩被轲比能所杀,泄归泥率众归附轲比能。  

后来其叔步度根诱之,泄归泥又弃轲比能转投步度根。  

再后来,步度根不堪原并州刺史步轨所欺,不惜与轲比能联合,反了魏国。  

谁料两人联军却被曹叡派秦朗率军所破。  

步度根在兵败逃离的过程中被轲比能所杀,泄归泥害怕之余,又掉头回并州向魏国请降。  

魏国不追究前事,还给他封了一个归义王。  

谁料到好日子没过几年,又遇到关将军领军突袭并州,魏国归义王措手不及,被韩高手所擒。  

不怪关将军记不起此人,实是因为此人在她眼里,不过是一个小角色。  

当时关将军领军过了白登山,进入平城,为魏国守边的泄归泥,甚至连像样点的抵抗都没有。  

其部众在关将军所率领的铁骑面前,当真是如羊群遇猛虎,只顾四散逃散。  

让原本以为能会一会鲜卑精骑的关将军大失所望。  

想当年,檀石槐何等人物?  

没想到鲜卑人如今竟没落如此。  

关将军语气间似对泄归泥有所不齿:  

“妾观泄归泥此人,远不如轲比多矣!又闻彼反复无常,实不过一鼠胆之辈,阿郎让其担任大事,妾深以为忧。”  

冯君侯不以为忧,反以为喜:  

“正是因为此人反复无常,胆小如鼠,所以我才会派他前往幽州边境。”  

“若是他如轲比能那般胸有大志,吾早就设法诛之,哪里还能留他性命到现在?”  

反复无常,胆小如鼠,却能安然活到现在,正说明此人识时务。  

但凡有些志向和才能的胡人头领,遇到冯君侯,能留下性命来的,要么是像刘浑那种精汉。  

要么是像秃发阗立那种,被驯化成精汉。  

至于像轲比能那种,顽冥不灵,一心想要恢复草原荣光的,那只好对不住了。  

而像若洛阿六和泄归泥这种墙头草,冯君侯是最不用担心的。  

既知时务,又惜性命,给点甜头就听话,稍加恐吓就害怕。  

借他们的名头去做事,他们也不敢吭气,上等的白手套。  

轲比能借鲜卑分裂的时候,崛起于幽州边境。  

泄归泥归附轲比能后,久随轲比能在幽州为祸,对幽州边境的情况,自是熟悉非常。  

再加上他先是被秦朗所破,后又被关将军所擒。  

可谓是连番见识了汉魏兵锋之锐,只要眼睛不瞎,想必他就能看得出,汉魏双方大军,谁更锋锐。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他聪明一些,也知道是选择大汉还是选择魏国。  

除非他是两边都不选,铁了心想要永远逃到草原上挨饿受冻去。  

否则,只要他敢叛汉投魏,就等着大汉平灭魏贼之后,面临大汉的制裁。  

到时候,那可不是能不能留下性命的问题,而是如何体面去死的问题。  

毕竟大汉可不像魏贼那样,需要他来看守边境大门。  

“即便如此,亦须得派人看好他。”  

“细君放心就是,我还会派一个高手跟着他。”  

“谁?韩教头?”  

“正是。幽州之地,韩教头可比泄归泥还熟悉,有他看着泄归泥,当不会出差错。”  

“也好,正好让韩教头了了心愿,看看能不能把塞外的韩家连根拔起。”  

“细君所言,甚得吾心。”冯君侯摸了摸下巴,思索着说道,“既如此,不如让秃发阗立也跟着过去看看。”  

反正赶一只羊是赶,放一群也是放。  

“若是有机会,让他配合韩教头,直接把拓跋鲜卑胡儿给灭了算了,也是给他们父子出一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