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人心思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让他回头了。  

于是她眼明手快地拽住许允的衣服,死活不让他跑出去。  

许允挣扎了半天也没能跑成,于是只得问道:  

“妇有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卿有其几?”  

阮氏女回答道:“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允心道吾年少就名传冀州,难道汝不知耶?  

于是回答道:“吾百行皆备。”  

阮氏女伶牙俐齿地反驳道:“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堂堂名士许允,竟是被新妇问得哑口无言。  

再想起好友桓范的劝说,他登时就醒悟过来,不由地对自家细君刮目相看。  

于是嘛,当夜就在新房睡下。  

早年许允曾任吏部郎,期间举荐了不少同乡为官,有人向曹叡告发,说他任人唯亲,曹叡于是派虎贲去逮捕他。  

事情紧急之下,阮氏女顾不得穿鞋,光着脚就跟着跑出来,对许允说道: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许允点头会意,见到曹叡之后,面对皇帝的质问,从容回答道:  

“臣之乡人,臣最是了解不过。请陛下派人检校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曹叡检校之后,果如此,于是乃释。  

再看到许允衣服破旧,更赐新衣。  

许允被抓走后,许府上下皆是号哭不已,唯有阮氏女神态自若,安慰众人道:  

“莫要担忧,阿郎一会儿就能回府。”  

然后又亲自下厨煮了粟米粥。  

粥熟之后,许允果然回到府上。  

此事过后,阮氏女彻底赢得了许府上下的敬重。  

许允更是每在遇事不决的时候,都会与阮氏女相商。  

这日,阮氏女看到自家阿郎下值回来,极是高兴的样子,不由地问道:  

“阿郎今日何以如此高兴?”  

许允帮自己的好友升了官,又不能大肆宣扬,正憋得难受。  

此时听到自己的细君问起,自然是趁机一五一十地全部说了出来。  

哪知阮氏女听了,却是叹了一口气。  

许允见此,不禁有些奇怪:  

“细君何以如此?”  

阮氏女说道:  

“依妾看来,桓郎在家避仕不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阿郎此举,却是把他推了出去,以后为报大将军之恩,桓郎君只怕要竭尽全力助大将军了。”  

许允有些不太明白:  

“大将军乃是先帝所定下的辅政大臣,元则与大将军又是同乡,自然是要助大将军,这有何不对?”  

阮氏女看了他一眼,缓缓地说了一句:  

“大魏的辅政大臣可不止大将军一位。”  

许允闻言,登时就是一个激灵,然后定定地看向阮氏女:  

“细君这话是何意?”  

“阿郎以为,以大魏与汉国相比如何?”  

许允下意识地就是回答:  

“大魏据天下正中,代表天下正统…”  

阮氏女顿时冷笑一声。  

许允不好意思地咳了一下,看看周围,确定没有人在偷听,这才讪讪道:  

“汉魏两国,将来谁能一统宇内,谁能知之?”  

阮氏女再次冷笑:  

“关中一战后,天下大势已定,阿郎又何须自欺欺人?”  

许允大惊失色:“细君慎言!”  

“你我夫妻一体,何须遮掩?”阮氏女面不改色,“大魏据天下正中,已有数十载,然则为何这些年来,屡败于汉,连丢三州之地?”  

许允顿时哑然。  

“大魏坐拥十州之地,犹不能灭唯有一州之地的汉国。如今不过七州之地,难道反而能打败有四州之地的汉国?”  

许允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  

“以七州对四州,优势仍在大魏。”  

阮氏女又是一声冷笑:  

“若是司马太傅与曹大将军,二人能合力辅佐天子,齐心抗贼,阿郎此话,尚有可信之处。”  

“然则大魏现在人心涣散,两位辅政大臣之争,虽未摆在明面,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二者将来难以相容。”  

“故而魏汉两国之争,莫说是七州对四州,说是三州对四州亦不为过。”  

若是许允如同桓范那般脾气暴烈,听到阮氏女这一番戳心窝的话,万一拉不下面子,说不得就要再上演一出怒而杀妻的好戏。  

只是许允素来敬重阮氏女,他亦知道阮氏女说的是事实。  

再加上她对自己举荐桓范看似不太看好。  

于是低声下气地请教道:  

“那细君的看法是?”  

“妾的看法有二:若汉国先出兵向东,占据河北洛阳,桓郎君能逃过一难,则可安也。”  

“但若是汉国尚未出兵,大魏两位辅政大臣就先分出胜负,则桓郎君怕是有牢狱之灾。”  

许允大惊:“为何?”  

“以桓郎君与大将军的关系,就算是丢了河北之地,桓郎君最多不过是丢官而已。”  

“而两位辅政大臣相争,阿郎以为,谁会胜出?”  

许允犹豫不能言。  

“阿郎不敢言,那就由妾来说。大将军初掌大权,就如此放纵,只怕迟早会失去人心。”  

“司马太傅身为四朝老臣,声望过人,又掌精锐之士,只待时机成熟,登高一呼,大将军何以当之?”  

“大将军身为宗亲,就算失去辅政之权,犹可为富家翁,但依附大将军之人,怕是难逃清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