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 遛驴(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登上白登山,感受了一下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数十万大军围困的窘境。  

然后冯君侯没有返回晋阳,而是出了山口,继续向北,然后折向西边。  

看到自家阿郎完全就是反着走自己去年进军的路线,关将军终于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了。  

与冯君侯同床共枕这么多年,关将军早已是摸透了此人的心思。  

此时察觉到他的古怪,顿时就起了疑心:  

“阿郎,不是说要在平城投三百万缗?怎么不多呆一些时日,也好了解一番?莫不是你在骗邓刺史?”  

八月下旬准备进入九月的草原,已经有了隐隐显现出些许秋意。  

微风在远黄近绿的草地上吹起一片银色的波浪。  

骑在马上的冯君侯,正在极目远眺,欣赏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  

听到关将军的话,转过头来,笑道:  

“细君何出此言?我只说了要在平城建一个新城,可没说那数百万缗全部用在区区一个平城新城上。”  

整个大同盆地,甚至再加上南边大半个太原盆地,地底下几乎全是煤。  

煤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先找到铁矿…  

兴汉会又不是做慈善的,肯定是要看到有利可图才会投钱。  

要不然,别说他这个兴汉会的会首不好向兄弟们交代。  

就算是天子来了,也不能让人跑到边塞白白出钱筑城不是?  

自己这一行人,又没有专业的矿工,不懂得怎么找矿。  

多呆有什么用?  

再说了,并州刺史府想要赚这笔钱,可不是坐在那里干等就行了。  

要不然,这钱也太好赚了点。  

关将军听了冯君侯的解释,心里的就更疑惑了:  

“既如此,为何阿郎不及早做回头,快些派人来并州寻找铁矿?”  

冯君侯看了看关将军迷惑不解的神色,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就连李慕也是垂首抿嘴。  

关将军看到二人如此,剑眉顿时就是一挑。  

“细君莫要生气。”看到关虎女的神色不对,冯君侯连忙安抚道,“这行军打仗之事,我远不如细君。”  

“但若论起这生意一道,细君可是远不如我。”  

“生意?”  

冯君侯点头:  

“兴汉会与邓刺史之间,可不就是一门生意?邓刺史想要政绩,兴汉会想要图利。”  

“现在是邓刺史想要兴汉会出钱帮他提高政绩,那细君觉得,谁会更着急?”  

关将军闻言,似是想起了什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在妾看来,双方都着急。”  

冯君侯一怔。  

关将军瞟了冯君侯一眼:  

“兴汉会没能从关中拿到太多的好处,那肯定是着急着要从并州这里拿到补偿。”  

“邓刺史年纪也大了,估计并州刺史就是他最后一任在地方上任官了,再过几年,按他的年纪,多是就要回朝堂了。”  

如今连丞相都去世了,老臣已经没有几个了。  

“以邓刺史的资历,若是未来几年能在并州做出政绩来,未必没有资格冲一冲三公之位,所以他也着急。”  

冯君侯听到关将军的话,大是赞许地挑起大拇指。  

关将军看到冯君侯哪些,心里暗自得意。  

第一句话,是她自己想出来的。  

不过关于邓芝的话,却是张小四跟她分析的。  

毕竟限制兴汉会关中圈地,冯府正室大妇对张小四很是横眉竖眼了一阵。  

张小四还没有正式嫁入冯府,再加上心里有愧,不得不暂时伏低做小。  

临行前,很是讨好地给关大将军分析一番并州刺史的处境,以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阿郎是在与邓刺史比谁能沉得住气?”  

“非也,非也。”冯君侯摇头晃脑,“我不是说了嘛,这本就是兴汉会与邓刺史之间的一门生意。”  

“生意嘛,自然是货比三家才行。”  

关将军皱眉:“何意?”  

冯君侯指了指西边:“细君知道五原郡(即后世包头)那里有什么?”  

“什么?总不能是铁吧?”  

冯君侯一拍大腿:“对极!五原郡的阴山脚下,有一大片铁矿。”  

原本只是跟在旁边倾听的李慕,听到冯君侯这么一说,都忍不住地抬头看来。  

“平城有煤,五原有铁?”  

关将军下意识地回过头,看了看身后,平城早就不知在多少百里之外。  

她有些吃吃地说道:  

“那,这也…这也太远了吧?到时阿郎如何用平城的煤冶炼五原的铁?”  

冯君侯嘿嘿一笑:“谁说我要用平城的煤炼五原的铁?”  

关将军更不明白了:“那平城…”  

“平城的煤炼的是并州的铁,五原的铁,自然是用九原的煤来炼。”  

若是没有记错的话,后世的太原、大同、包头,这三个地方,都是工业基地城市。  

所谓工业基地城市,煤铁是必不可少的。  

太原与大同的煤矿比铁矿出名。  

包头则是铁矿比煤矿出名。  

包头的铁矿,是出了名的量大易开采。  

别看冯君侯惊骇于关将军“源源不断的劳力”的想法。  

但若是当真能在五原郡附近找到煤矿,冯君侯说不得就要“真香”。  

非得按关大将军的主意,把九原周围的胡人都抓来当矿工不可。  

只要人力足够,到时候光是并州一州的钢铁产量,就能碾压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