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 大手笔(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镇守河东的姜维别的不说,在军事上还是可以让冯君侯放心的。  

又有熟知河北之地,被河东世家豪族视为恶狼的石苞辅佐。  

再加上凉州参谋团帮忙推演战略势态。  

想来就算是对上司马懿,至少也可以撑个半年数月。  

只要河东这个战略要地不失,那么就可与并州互为援助,同时还可屏护关中。  

这就是为什么冯君侯一定要对河东先洗荡一遍再进行治理,还把凉州军主力,以及最看好的姜维放在河东的原因。  

相比于有凉州军主力驻扎的河东,并州就显得有些不太受重视。  

驻扎并州的人马,一部分是冯君侯当年麾下的前身旧部——也就是王平所领的部营。  

还有一部分是有类凉州军的预备役,义从胡骑,同时也是刘浑所领的部营。  

最后一部分,则是邓芝从陇右调过来的陇右军。  

这三部人马同守并州,说是杂牌军也不为过。  

不过这也符合大汉数百年来的固有做法。  

毕竟并州这种苦寒之地,又是汉胡杂居。  

故而治理并州的第一要务,就是不管是用镇还是用抚,都须得让胡人不要闹事,扰乱边境,乃至劫掠内地。  

说白了,就是只要能让胡人驯服听话,那就算是治理成功。  

匈奴之后,唯一一个能统一北方草原,对大汉造成严重威胁的鲜卑首领檀石槐,死得有些早。  

檀石槐之后,最有出息的轲比能,先是被魏国连续击败。  

后又被冯鬼王所阴,整个部族都成了支撑凉州军千里跃进的粮草。  

如今北方草原部族,七零八散,  

彼此之间还要互相征伐不休。  

除了极个别的大部族还偶有胆子起了南下劫掠之心,剩下靠近关塞的胡人,  

能够做到不入塞归顺就算是骨头够硬。  

所以别看并州守军,  

虽非精锐,  

但亦足以镇守并州。  

而且他们主要防的,其实是东面的幽州魏军,  

而非北边的胡人。  

得知冯君侯来到并州巡视,并州刺史邓芝,亲自出城迎接:  

“并州刺史邓芝,  

拜见镇东将军!”  

冯君侯“哎呀”一声,连忙翻身下马:  

“怎么能当得起邓叔父如此大礼?折煞小侄,真是折煞小侄了!”  

兴汉会十大龙头之一的邓良,  

正是邓芝的儿子。  

现在正在南中那边清查兴汉会分部呢。  

再说了,邓芝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朝中老人,  

资历辈分比冯君侯少说也要高出一辈。  

人家可以做出这等低姿态,  

但冯君侯可不敢就硬接这个待遇。  

听到冯君侯喊自己“叔父”,  

已是年近花甲的邓芝,脸上都快要笑成一朵菊花了。  

所谓心狠手辣小文和,  

那都是对外人来说的。  

冯小文和,可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人。  

放眼整个大汉,  

有出任刺史的人,  

可能有不少。  

但能实任的,  

眼下也不过三人而已。  

自己恰好是其中之一。  

而冯贤侄,正是举荐自己的人。  

“末将王平、刘浑,拜见君侯!”  

跟在邓芝身后的王平与刘浑,  

在冯君侯与邓芝见过礼之后,  

连忙也跟着站出来,齐声说道。  

“快起来吧,  

都是自己人,  

没必要这么多礼。”  

冯君侯看看二人,  

再环视一周,突然有些意得志满地哈哈大笑起来。  

冯君侯这一笑,  

引得邓芝王平等人皆是愕然。  

“君侯为何如此高兴?”  

冯君侯并指成骈,  

指了指四周,笑曰:  

“举目而望,  

皆是故旧,  

心中如何不高兴?”  

他嘴里这般说,心里想的则是:  

邓芝是邓良的大人,  

王平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刘浑以前还是自己的长随。  

兴汉会如今又得到朝廷的允许,可以在并州跑马圈地。  

此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这煤铁大业,何愁不成?  

到时长则十年,短则数年,别说是什么司马懿,就算是再加上一个陆逊,又有何惧?  

他越想越是高兴,所以忍不住地大笑起来。  

众人如何知晓冯君侯心里的想法?  

只道他真心高兴是与故旧重逢,皆觉得君侯顾念旧情,心里亦是跟着高兴。  

邓芝拈须而笑:  

“维哲(邓良,邓芝之子)在给某的来信中,称镇东将军为兄,言语之间,常以兴汉会的兄弟之情为豪。”  

“如今看来,镇东将军确实是重情重义之人,看到维哲如此有眼光啊,吾心甚慰!”  

看看,什么叫语言的艺术?  

当年丞相派邓叔父去东吴,重新联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冯君侯腼腆一笑:  

“邓叔父,你就不要再说什么镇东将军啦,你都说了,维哲称我为兄,那你就应该称我为侄嘛。”  

“那某就斗胆托大,喊镇东将军一声贤侄?”  

“邓叔父!”  

“哈哈哈!”  

“城中已备下酒席,贤侄请。”  

“不敢不敢,邓叔父乃长辈,邓叔父先请。”  

看着冯君侯的微笑谦恭模样,实是让人有一种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  

邓刺史心里不由地感慨:  

有人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