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3章 对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左右闻言,皆是与司马懿一样,露出会意而轻松的笑容。  

蜀虏此次犯境,唯有冯贼久不见其踪,要说大伙不担心,那就是假的。  

有不少人,还是参加过萧关之战,深知此人的厉害。  

如今关中百姓,皆传冯贼久有鬼王之名,麾下三千鬼骑,饥啖人肉,渴饮人血。  

可算得上是能止关中孩童夜啼的狡诈悍贼。  

于是便有人笑着附和大司马的话:  

“桥山群山延绵,多有险隘,冯贼麾下的骑军再怎么厉害,难道还能上山下涧,如履平地?难道还能带着攻城器具,橫穿大漠?”  

“末将观冯贼自弃其长,又偏要去攻大司马早有准备之地,怕是要吃上一番大大的苦头啊!”  

“哈哈哈…”  

众人皆是大笑。  

“我看冯贼此番横穿大漠,乃是想学汉之霍去病,却是把匈奴儿与大魏相比耶?彼此番所为,吾看是欲画虎不成,反是类犬啊!”  

笑声更大了。  

司马懿也不去阻止众人。  

毕竟这些日子以来,诸将都在担忧冯贼究竟会从哪里而来,情绪有些压抑。  

此时让大伙笑谈一番,也算是鼓舞士气了。  

只待众人笑毕,司马懿这才提醒道:  

“冯贼此番,横穿大漠,竟不失时,能与诸葛亮大军相呼应,可见其领军确实有过人之处。”  

“故此次吾等虽早有准备,但亦不可大意,小视此人。”  

听到司马懿这番话,有人提议道:  

“大司马,那我们要不要再派出援军,前去桥山支援郭将军?”  

司马懿摇了摇头:  

“冯贼既领大军南下,其意图已现,若是桥山无备,说不得就让他得逞。如今桥山有备,何须担忧?”  

“不管如何,我们的主要大敌,乃是对岸诸葛亮所率十万大军。只要不给诸葛亮可趁之机,北边的冯贼,则如无根之萍,无虑也。”  

诸葛亮此次进犯关中的大军,可上阵争战者,当有五六万之数。  

再加上辅兵民夫,说他有十万之众,并不算夸张。  

自诸葛亮西上五丈原以来,一直都在不紧不慢地布置营寨。  

安营扎寨完毕,最近又在不断地砍伐竹林树木,似乎是在打造渡水器械。  

同时还有消息传来,说是蜀虏打算招募当地流民百姓,开荒垦地。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这是在做两算:  

一是若冯贼得逞,则势必会趁机渡水,与自己正面决战。  

二是若冯贼失手,则打算在对岸屯田,要与自己长久对峙。  

想到这一点,司马懿不禁喟然一叹道:  

“吾观葛贼取关中之志甚坚啊!还是要小心谨慎为上才是。”  

这时,只听得下面有人说道:  

“大…大司马,有道是久守必失。前番吾…吾等大军小心戒备,皆因不知冯贼从何而来。”  

“如今冯贼已现,蜀虏意图皆明,兵少于大魏,却分三路而进,实是犯了兵家之忌。”  

此言一出,司马懿不禁循着声源看去,嘴里不禁“咦”了一声。  

原来发话者,不是别人,正是站于最角落的邓艾。  

邓艾看到大司马关注他,心情激动之下,口吃就更严重了:  

“蜀…蜀…蜀虏此番,看,看似主动,实则三路皆不能联通消息,各自为战。”  

“而我大魏,不但兵多于彼,更能及时互相援助。此诚敌之大弊,而吾之大利是也。”  

说了这么多,他终于喘了一口气,最后总结道:  

“故在艾…艾…艾看来,只要能调动兵力,破敌一路,则余路自败。”  

邓艾是司马懿破格提拔上来的。  

原因就是他这几年来,在关中屯田方面取得极大的成效,为关中大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同时这也是司马懿在看出诸葛亮打算赖在五丈原,与自己长久对峙后,毫不担心的底气。  

只是屯田归屯田,打仗起打仗。  

邓艾从头到尾,基本也就是在清扫北地郡的胡人部族时,捡了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军功。  

所以他能进入司马懿的帅帐中议事,大伙看在大司马和粮食的份上,也不会过多说什么。  

哪会想到这个家伙站在最末的角落里,居然敢抢在大伙的前头,给大司马提出军议?  

当场就有人讽刺道:  

“艾尚未言明有几艾,安敢妄言军事乎?”  

于是不少人便窃笑起来。  

邓艾脸都气红了,大声道:  

“《论语·微子》有语:凤兮凤兮!此非一凤乎?昔汉之周昌,期期不能言,然萧何、曹参皆卑下之,汉高祖惮之,吕后跪谢之。”  

“昌能期期,吾何不能艾艾?”  

此言一出,竟是说得众人无言以对。  

司马懿闻之,更是惊异。  

只是看到众将脸上多是有鄙夷之色,司马懿心头一动,咳了一声:  

“好了,吾早已有计较,大家不须多争,也免得伤了和气。”  

诸将看到大司马都这般发话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他们却是没有想到,待军议散了之后,司马懿又让人悄悄把邓艾召了回来:  

“军中诸将,要么是多立军功,要么是勋贵之后,唯有你,既无立有军功,又非出身大族,故难免会遭到他人排挤。”  

“如今你若欲改变他人想法,非是与他人相争,唯一途径,便是多立军功,知否?”  

当年邓艾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