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1章 猪队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份文书,递到冯永面前,“这孙十…嗯,孙权究竟是想做什么?”  

只要有诸葛老妖在一天,大汉就不会有什么大风浪。  

所以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最大的事情,就是关于孙权用一大批珍宝,换了魏国一千匹战马的事情。  

同时还有流言,说孙权这是想与魏国讲和,重新互通有无。  

甚至诸葛老妖还收到一封信,正是孙权写给曹叡,准备称臣的信。  

“这个事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真真假假,迷惑人眼罢了。”  

冯永嗤笑一声,“孙权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这才关起门来称帝,他怎么可能会重新去了尊号,向曹叡称臣?”  

别人不知,难道冯永还不知,孙大帝对这个皇帝之位,有多少渴望?  

“我自是知道此乃魏贼之计,但孙权送曹叡珍宝,曹叡赠孙权战马,总不是假的吧?”  

张星忆有些气鼓鼓地坐到冯永身边,“吴人素来无信,我怕的是孙权又想耍什么花样。”  

“吴人一向是首鼠两端,孙权做什么都不奇怪。”  

冯永倒是没有什么意外,淡然道,“在我看来,此不过是吴人又欲占便宜罢了。”  

没有记错的话,原历史上,吴国得知诸葛老妖死的消息,立刻就向巴丘增兵一万。  

巴丘者,即除南郡之外,吴国在荆州的另一个屯重兵之处。  

往南可威慑蛮夷,往北可增援南郡,往西…则可顺流而上,直达永安。  

所以在最敏感的时候,吴国增兵巴丘之举,不言而喻。  

季汉得知这个消息,也立刻向永安增兵,加强防守。  

待季汉向吴国派出使者时,孙权居然还倒打一耙,诘问道:  

“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  

幸好当时的使者宗预也是个会说的,当场就回答道:  

“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你还知道东西亲如一家?  

那为什么要增兵巴丘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汉吴两国誓盟,其内心深处,亦是各有打算。  

一念至此,冯永看着张星忆生气的小模样,不禁笑道:  

“以前我不是与你说过么?两朝之间,何来长久之盟?不过利益使然罢了。”  

张星忆撇撇嘴:  

“明白是一回事,但心里膈应又是一回事。”  

“有什么好膈应的?孙权偷袭荆州之后,大汉就应当明白,孙权实乃无信小人罢了。”  

张星忆瞥了冯永一眼,幽幽道:  

“我担心的是,孙权与魏国的这番举动,说不定还存了别的心思。”  

“嗯?”冯永眉头一挑,坐直了身子,看向张诸葛,“四娘还有什么想法?”  

“你想啊,”张星忆下意识地就把手指头放到嘴里啃,“孙权为了得到那一千匹战马,甚至愿意拿珍宝去跟敌国换。”  

“那大汉还是吴国的盟国呢,若是他再派出使者,带着珍宝出使大汉,欲向大汉交换战马,大汉是换还是不换?”  

冯永一听,差点就蹦了起来:  

“我哪来多余的战马给他?”  

大汉现在的产马区,一是陇右,二是凉州。  

只是陇右是最早被大汉收复的地区,这些年来,战马早就被搜刮个干净。  

然后萧关那一场大战,损失战马不计其数。  

更别说现在陇右所产马匹,基本都是供应汉中大军,特别是皇家重新组建的南北军。  

所以孙权真想要跟大汉交易战马,除了凉州出这些马,还能是哪?  

“不给!”冯刺史胀红了脸,“吴人最是贪婪,又无信义,我决不会把战马给他们。”  

冯刺史为了关中大战,满世界搜罗战马。  

战马越多,关中大战就越有把握。  

一听到孙十万想要黑自己的战马,这和挖他的心头肉有什么区别?  

所以冯刺史哪有不怒的道理?  

“给不给,是你说了算么?”  

张星忆白了他一眼。  

冯刺史语塞,过了好一会,这才强自辩解道:  

“这骑兵又不是有了战马就能立刻成军的,吴人本就不善陆战,真要把战马给他们,到时候怕是要全送到魏贼手里。”  

毕竟合肥战神孙十万,岂是浪得虚名?  

张大秘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权可不是这么想的,要不然他何致于屡次交好辽东?”  

“说不定他是觉得,正是因为吴人没有骑军,所以在陆上才打不过魏贼,攻不下合肥。”  

“这…这…”冯刺史目瞪口呆,巧言令色的他,竟是无法反驳,最后不禁恨恨道,“曹!魏贼此计,好生狠毒!”  

挑拨汉吴关系只是其一。  

这一千匹战马,说少,那真不算太少,但你要说多,但又不够吴国组建起一支像样的骑军。  

毕竟孙十万啊,一千骑对于交战的十万大军来说,真的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除非吴国也有一个冯鬼王。  

所以为了不浪费这一千匹战马,吴国自然就想要凑更多的战马。  

魏国不给,那就找大汉要呗!  

谁叫大汉有凉州和陇右呢?  

大汉不给说不过去,只会令两国徒生嫌隙,正是中了魏国的离间之计。  

但要说给吧…  

大汉自己的骑军怎么办?  

此举只会拖延大汉出兵关中,让魏国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魏国居天下之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