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7章 暗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一次,孙权怕是没有那么容易解释清楚。毕竟吴人素来无信,吾知,诸葛亮亦知…”  

如果说那一千匹战马让孙权占了大便宜,是堂堂的阳谋。  

那么这一次,就是阴谋。  

真中有假,阴阳相间,最是能够迷惑人。  

即便不让能诸葛亮起疑心,亦只要能让蜀人有所不满,这便足够了。  

这等暗争,需要长久的努力,和不懈地坚持。  

曹叡也没想着一次就能离间蜀吴二国,但只要次数多了,两国有了裂痕,总会有让大魏抓住机会的一天。  

“陛下英明。”  

孙资明白了曹叡的想法,眼珠子一转,建议道:  

“陛下既然提到了战马之事,何不也在吴人送上来的明珠宝物上做些文章?”  

曹叡一听,连忙大感兴趣地问道:“哦,孙中书有何计策?”  

“前些日子,洛阳流言四起,其中定有蜀人细作所为。”  

“陛下何不把从吴人手里拿到的明珠宝物,故意示人,以证明此乃吴人称臣所献。”  

“想必那蜀人细作见之,定会把此事报于诸葛亮,到时与书信相互印证,且看那孙权如何自辨?”  

曹叡与刘放齐齐喝彩:“妙计!”  

魏国君臣三人又商议了一番,确定没有疏漏,这才把此事定了下来。  

然后曹叡又拿起一封密奏,再次示意廉昭递了下去,略带叹息地说道:  

“扬州刺史王凌又来奏折了,只言满宠击败孙权后,日益骄横,对朝廷又颇有怨言,自谓功大,封赏不足。”  

“又言彼非宗亲,在扬州却多行收买人心之举,恐有不臣之心,两位中书如何看?”  

王凌与满宠素有嫌隙,这是众所周知。  

所以王凌会上书弹劾满宠,这并不意外。  

但陛下此时却拿出来问他们两人的意见,足以说明陛下心里怕是又起了顾忌。  

孙资起身离座,躬身长揖,诚恳道:  

“陛下,满宠者,三朝老臣也。清廉严法,勇而有谋,故武皇帝和文皇帝皆重之。”  

“当年陛下让其以前将军之位督扬州诸军事,汝南军民恋慕,大小相率,奔随道路,不可禁止。”  

“由此可见,满宠爱民之心,素来如此,又怎么能说是到了扬州才收买人心呢?”  

“今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满宠去年才败孙权,乃有大功,若是陛下现在就疑之,则天下之士又如何为国家所用?”  

“臣愿意担保,满宠必无二心!”  

刘放也跟着孙资同进退:  

“陛下上一次令满宠回京,满宠曾自称年老,不愿再回扬州,此已证明心声矣!”  

“陛下亲自劝导,这才让满宠重回扬州,现在若是再生事端,则未必显得陛下出尔反尔。”  

随着曹休与曹真两位宗亲重臣的相继去世,魏国外军数十万大军,皆由外姓人所掌。  

再加上曹叡根基不稳,对掌军之将的事情犹为敏感。  

不过刘放孙资两人掌机要由来已久,既然孙资敢以身家给满宠做担保。  

再加上刘放所言甚有道理,所以曹叡也就熄了派人前去调查的心思:  

“吾岂会心疑三朝老臣,不过王凌与满宠相争,吾恐为吴人所趁耳。”  

“陛下,吴虏屡次进犯合肥,从未得利,由此可见,王凌满宠二人虽不和,但仍能戮力抗贼,无须为此太过担忧。”  

说到这里,孙资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倒是并州刺史毕轨,先是逼反胡人,后又兵败塞外。”  

“陛下仅是斥责一番,却仍让其任并州刺史之位,怕是有所不妥。”  

“不若依蒋护军即蒋济所言,调其回京,任中枢之位,也免得再生事端。”  

曹叡一听到毕轨之名,心里不禁就是一阵烦躁。  

他摇了摇头:  

“毕轨此人,也算是有才名。前番虽有错,但吾已派人前去训斥一番,想来以后会谨慎行事,就不要让他回洛阳了。”  

要说曹叡不记恨毕轨,那就是假的。  

但夏侯三族被禁于洛阳后,如今再加上哭曹子建这诗传遍中原。  

现在已经有流言说魏国皇帝心胸狭窄,素来恶待宗亲皇戚。  

毕轨之子娶了公主,也算是皇亲国戚,若是此时再召他回洛阳,那岂不是坐实了这个流言?  

所以曹叡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动毕轨。  

反正并州之地,又偏又远,乃是边疆之地,再加上轲比能被秦朗大败之后,听说已经把庭帐迁至九原故地。  

虽是迁到了并州西边,但那里正好有武皇帝留下的五部匈奴挡着。  

再加上轲比能元气大伤,想必并幽二州,终于可以安定一段时间了。  

就是关中的大司马要辛苦一些,注意轲比能南犯北地郡。  

不过大司马岂是毕轨这等货色所能比的?  

只要不让毕轨领兵,再把他训斥一番,让他不要胡作非为,欺压胡人,那就差不多了。  

听说秦朗领军前往并州时,毕轨不但对其尊敬非常,甚至还欲让秦朗乘车至官署。  

足见毕轨乃是存了敬畏之心,所以曹叡还是有把握,能让毕轨不敢再犯以前的错误。  

孙资提出毕轨之事,仍是存了保满宠之意。  

他是在暗中提醒曹叡,陛下若是不愿意动遭到大败的毕轨,那立下大功的满宠,又什么理由去追究其小错?  

“陛下既然早有决定,那臣就不再多说。”  

保下了满宠,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