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0章 诛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还煞有其事地跟冯刺史吹嘘:  

灵龟之石是因为山口发大水,被冲出来,立于水中,这才被发现,此定然是上天所赐的祥瑞。  

如果真如所言,这块如灵龟之石确实算得上是祥瑞。  

因为上面除了有凤凰、麒麟、白虎、犀牛等动物形状,还有星宿等图形。  

最最重要的,是另一面有三个大字:大讨曹。  

可是…这尼玛的!  

反正冯刺史当时是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只是这等事情,冯刺史说了不算。  

因为古人都喜欢玩这一套。  

反正关大将军看了就很喜欢,也很欢喜。  

对献上祥瑞的人大加赏赐,再把祥瑞精心包装,运回了武威。  

再后来,又不惜耗费人力物力,派出一队官兵,把这块大石头运往汉中。  

这件事在凉州很是轰动。  

按理说,在自己出任凉州刺史期间,出了这么一件大事,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算得上是一个大功绩。  

但冯刺史却不愿意多提起。  

减智商!  

看着整个刺史府上上下下都是欢庆不已,冯刺史觉得自己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都喂了狗!  

丢人!  

除了阿梅对石头上面的某些划印产生了怀疑,让冯刺史觉得有点安慰。  

只是小妾没人权,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冯家大妇和张小四异口同声说这是祥瑞,那肯定就是祥瑞。  

“好好好,不砍就不砍,然后呢?”  

“祥瑞啊!大汉这边出了祥瑞,魏贼那边被监禁的孝愍皇帝就驾崩了,紧跟着出了瘟疫,这说明了什么?”  

张小四本是随口提了这个事,没想到说着说着,眼睛就亮了起来。  

妖孽!  

冯刺史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个女子,心里就蹦出了这么一个词。  

甚至开始有些怀疑起来:这特么的莫不成真是祥瑞?  

要不怎么会这么巧合?  

念头刚一冒起,张小四就已经兴奋地凑过来:  

“阿郎,你觉得,若是我们把这几个事串起来,再添点东西,然后在魏贼那边大肆宣扬,会怎么样?”  

心态崩了好吗!  

反正要是换了冯刺史自己,心态肯定又要崩一回!  

这两年多来,魏国南败吴国,北驱胡人,国内也比较安定。  

再加上关中司马懿的各种举措,不但从大汉的大宗物资交易里分走了相当一部分利润,用以支撑关中大军。  

甚至大汉在九原故地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就被司马懿破坏怠尽,让冯刺史吃了一个哑巴亏。  

冯刺史还道老天娘是偏心了,不爱大汉了,看来是自己想错了。  

老天娘还是很公平的。  

“那个祥瑞,还没送到汉中吧?”  

张星忆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  

“还没有,不过也差不多了。”  

“立刻派人快马,给汉中送个急件。”  

“下走明白!”  

张星忆从摇摇椅上站起来,兴奋地对着冯刺史拱手行礼道。  

“不,你不明白。”冯刺史跟着站起来,伸手拍了一下女秘书的小美臀,暗示道,“晚上记得留门,我去和你探讨一下更深的细节。”  

张秘书娇媚地看了一眼冯刺史,转身拿了自己的外裳披上,趿着木屐,扭着小屁股,哒哒哒地走了。  

冯刺史重新躺回摇摇椅里,感受着张小四余留的体温,心情高兴之下,开始依依呀呀地乱唱:  

“我外有大将军,内有小秘书…”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特别是在汉魏不两立的情况下。  

冯鬼王快乐的源泉,正是建立在曹叡的痛苦之上。  

对于曹叡来说,刘协之死,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汉禅位于魏,已有十数载,天下人早就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再加上这十数载,刘协活得一直很是滋润,谁也不相信他的死,会有什么蹊跷。  

就是正常的寿终正寝。  

洛阳流行瘟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天下大乱这么多年来,蝗灾、旱灾、水涝、瘟疫,几乎年年有。  

但如果这两件事情一前一后,无缝接连发生,那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因为刘协的身份,实在是太过于特殊了。  

“洛阳现在怎么样了?”  

山阳城就在大河北边,与洛阳隔河相望。  

(感谢书友指正:刘协所在的封地是在山阳城,即现在的焦作市,属河内郡,不是山阳郡。)  

前脚刚到山阳城,后脚洛阳就开始流行瘟疫,曹叡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觉得自己倒霉。  

“陛下,洛阳现在人心惶惶,不少人家都携家带口地逃出城外。”  

尚书郎廉昭似早就料到曹叡会问起这个问题,连忙上前轻声回答:  

“更有甚者,在城中散播流言,攻讦朝廷,委实可恶!”  

“什么流言?”  

廉昭吱吱唔唔地说道:  

“反正就是一些贼人恶毒之言,听了只会污耳,陛下还是莫要放在心上…”  

曹叡闻言,脸色阴冷:  

“我现在是让你说出来!”  

廉昭脸色一白,匍匐在地,哭道:  

“那些贼人,只言陛下不行仁道,逼死山阳公,故上天降警,以示惩戒。”  

“还有人说,大魏篡汉,得国不正,故连年灾祸,今凉州出了祥瑞,上写‘大讨曹’,乃是汉室复兴之兆。”  

“只言从魏者,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