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7章 接班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边思索着,冯永一边问向张星忆:  

“四娘,你觉得此事我当如何?”  

张星忆淡淡地说道:  

“钳制蜀地世家,本就是朝廷一向的做法。要不然,为何皇帝姊夫现在还呆在汉中,而不是回锦城?”  

懂了,那就是不答应。  

“只是秦宓和杜琼,怎么说也与我有几分交情在呢。”  

冯永有些苦恼地说道,“此事是他们提出来的,我只怕不好驳他们的面子。”  

张星忆冷笑一声,扫了一眼冯永:  

“他们若是真心想要开学堂,为何不早开?非要等凉州这边的消息传过去了,才突然要开学堂?”  

嗯?这小四似乎是话中有话啊?  

只见张星忆摆摆小手:  

“想要拒绝此事,其实也简单得很。凡事总得有个先来后到。蜀地想要开学堂,凉州难道就不要开了?”  

“凉州这边不是更着急?这办学堂的人员,又不是说有就有,更别说要投入多少铼,自然是要先用在紧要的地方。”  

“对哇!”冯刺史以拳击掌,恍然大悟地说道,“那群王八蛋!去年冬日和今年开春把粮价提了那么多,也不怕吃撑了!”  

“现在一看凉州缓过来了,又想要闹这一出,果非人子哉!”  

这压根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一是想要提高蜀地人士在大汉的话语权。  

同时还暗含着与凉州相争的想法。  

毕竟荆州集团拿走最大的一块蛋糕就算了。  

现在看到凉州世家跪得太快,蜀地本土集团终于是要急了。  

这特么和想像中的不一样啊!  

季汉在蜀地开国十余年,我们蜀地世家都还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你们凉州才半年就全跪了?  

世家的清高呢?  

不是说凉州多出豪杰吗?  

这他·妈的也叫豪杰?  

叫好贱差不多!  

张星忆含笑道:  

“不止。他们甚至还可以试探皇帝姊夫,是否当真决定不回锦城了。这怕也正是李平答应传消息的原因之一。”  

南边的南中,北边的汉中,发展日新月异。  

凉州又有冯文和为刺史,日后的变化就更不必说了。  

以前锦城还有个天子,现在天子都跑到汉中去了,锦城还剩下个啥?  

李平心里估计也是苦逼的。  

所以怀了万一的希望,想问问天子还记不记得大明湖畔…啊呸,是留守锦城的李正方,当年先帝钦定的托孤大臣。  

阿斗自然是表示相父比较帅,比较迷人。  

更重要的是,汉家龙兴之地,肯定是比锦城香啊!  

想通了这些,冯刺史看了一眼娇靥明媚的张小四,心生感慨:  

这玩政治的人,果然心都黑如墨水!  

看起来不过是小小的学堂之事,居然还隐藏这般多的博弈。  

“锦城在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只怕最多也就这样了。处于蜀地中心,连接南中与汉中,倒是不用担心衰落,但想要再进一步,难喽!”  

可以预见的是,太学迟早是要开的。  

到时候各处学堂打下的基础,将会是太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没有学堂的锦城地区…  

拿什么跟其他地方比?  

而太学又是培养大汉官吏的地方。  

蜀地人士在打天下的时候,打烂了手里的好牌。  

若是再在太学上再落后,那么原本作为季汉龙兴之地的蜀地,那简直就要成为天下的笑话。  

“汉家龙兴之地,一个汉中还不够么?”  

张星忆浑不在意地说道。  

嗯,看来皇家果然是觉得汉中比较香。  

最早那些年,先帝兵败夷陵驾崩后,大汉的天似乎都要塌下来了。  

小胖子在锦城睡觉,怕是天天做恶梦,梦到贼军站在榻前。  

与那个时候相比,现在在汉中的日子那可真是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帝后祭拜高祖皇帝故地后,对外有萧关大捷,在内又得了太子,真真切切看到了还于旧都的希望。  

高祖皇帝的在天之灵还是保佑大汉的。  

“要是阿郎真觉得对秦公和杜公拉不下脸面,还可以给他们家的子弟一个出路嘛。”  

“就如杜公之子杜祯,怎么说当年也是和柳隐齐名于蜀郡的人物呢!这样的话,于公能说过去,于私也不用伤人情。  

张星忆又建议道。  

冯刺史看了一眼张小四,仿佛听到了此女在心里噼里啪啦打算盘的声音。  

别人不知道那道“人面不知何处去”,但冯刺史如何不知道?  

此诗原本只有杜琼之子杜祯知道。  

而且冯刺史还千叮嘱万嘱咐,万不可说与他人听。  

然后冯刺史在秦府中见到杜公子时,此人居然掩面而逃。  

直到后来张小四当着自己的面背这首诗时,冯刺史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说这读书人,真是入娘的蔫坏!  

答应了的事情就当是放屁。  

要说张小四此时提起杜祯,没有存了某些心思,冯刺史还不如相信小四怀了孕。  

只是对于自家女人这点小心思,冯刺史也不点破,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现在刺史府的留府长史是关大将军的老叔。  

以前双雌并立的势态有被破坏的趋势。  

张小四想要加强自己嫡系的心情,可以理解。  

反正这个事对于刺史府也是好事。  

基层官吏可以拿学生和老兵填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