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9章 南中(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大汉丞相南征之前,大汉所能控制的南中地区,最多也就是朱提郡,还有牂柯郡平夷县以东的地方。  

南征之后,大汉直接控制的范围,可以直达建宁郡的味县(即后世的曲靖)。  

兴汉会这些年对的开发,基本也是在味县以北。  

也就是这两年,才开始渐渐向最南边的兴古、云南、永昌这三郡渗透。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兴汉会的种植园,不仅仅是甘蔗种植园,还有茶园,甚至还有少量的桐树园,已经出现在滇池,以及云南郡的郡治弄栋县(即后世的姚安)。  

而且从味县经滇池,再到弄栋县这一条路线,兴汉会的马队渐渐多了起来。  

特别是滇池的茶园,乃是兴汉会的重点扶植项目。  

原因无他,滇池的茶,在蜀地乃是早有盛名。  

甚至还有人说,南中之茶,以滇池为佳,曾为贡品。  

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据冯永所知,云南滇池的茶,在后世确实也挺有名。  

所以兴汉会还特意出了钱粮,请庲降都督府出面,召集了本地的夷人,把味县到滇池这一条路,重新修缮了一番。  

对于南中的夷人来说,徭役这种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  

除了官府,还有当地的豪族,逼着当地夷人给他们干活,以前那都是常见的事。  

有繁重的徭役就算了,每年还要上交不少特产,交不上那就得卖儿卖女卖自己。  

官府与豪族对南中夷人的沉重压迫,那真是由来已久。  

大汉丞相在味县立了石碑之后,官府的徭役不是说没有,但和以前作比较,那真是轻得不能再轻了。  

然后在服完官府的徭役之后,大伙正准备回家,然后官府突然说如果继续干下去,不但包吃包住,而且还有粮食布匹可以领!  

这等大好事…  

大伙当然是不可能相信的啦!  

但很快就有人搬出大批的毛布,黍米等东西摆在所有人面前。  

这下有人开始半信半疑。  

干满一个月后才能领粮食布匹,那肯定是有风险的。  

什么风险?  

当然是白干一个月的风险。  

但干一天就可以白吃一天的饭,这是可以立刻验证的。  

反正多一天少一天,对个人基本没多大损失。  

所以就有人试着多干了一天,居然能吃上官府的饭。  

不亏!  

然后干到第三天,居然还有肉菜,每人碗里多了一条蒸得软乎乎的咸鱼!  

这下所有人的热情都大涨起来了。  

咸鱼自然是越巂的特产。  

当年冯鬼王在越巂打下的良好基础,如今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稻花鱼做成了鱼酱,已经在锦城打开了名声。  

越巂所产的蚕丝,更是一跃成为蜀地的顶级产品。  

原因就在桑树和蚕种上。  

精心挑选出来的优良桑树品种,种满了鱼塘周边。  

而蚕种的培育,越巂已经走在了大汉的最前列。  

相比之下,咸鱼反而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产品。  

干苦力活,除了要吃饱,还要重油重盐,最好还能有肉菜。  

只是现在肉菜肯定是没有的,但能每天能吃饱的情况下,每三天还能吃一条香喷喷的咸鱼,对夷人来说,已经足以欣喜若狂。  

再等过了一个月,官府还真发下粮食,整个工地立刻就掀起了欢呼声。  

其实粮食是不多的,只有一点点,甚至都没法折算成布匹。  

但官府的人说了,只要他们愿意继续干下去,可以攒到下个月一起领。  

有了前面的立信,虽说大部分夷人是迫不及待地想把那点粮食拿到手里,但也有人小部分人愿意继续存到下个月。  

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夷人纷纷表示,只要粮食布匹给得足,我可以零零七干到猝死,毫无怨言。  

九九六?  

人怎么可以懒惰到那种地步?!  

等从味县至滇池的官道修缮完毕,甚至有夷人拿到了粮票或者布票,然后跑去味县兑换粮食布匹。  

仅仅是这一个事,大汉官府的威信,就已经在南中的最南边开始重新树立。  

虽说兴汉会在这个事里出了大量的钱粮,看上去像是做了一回憨大头。  

但没有人有怨言,甚至还嫌路修得太慢。  

因为与茶叶在陇右和凉州的恐怖利润相比,这些钱粮就是个屁!  

会里的所有人都心急如焚想要在滇池周围跑马圈地,开出茶园。  

因为兄长说了,南中最适合种茶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滇池,一个是楪榆泽(即洱海)。  

皆是有山有泽,云雾缭绕之地。  

目前大汉拥有茶园的人家,也就是兄长、赵二郎、李遗等会里这几个最核心的人员。  

唯一的例外,就是李家六房。  

不过幸好有慕嫂子在,李家六房也不算是外人,所以茶苗仍是完全控制在兴汉会的手里。  

但茶苗种下去,至少也要三年,才能开始采收茶叶。  

整整三年啊,谁知道兄长还能在护羌校尉这个位置呆多久?  

所以兴汉会着急修缮从味县到滇池的官道,重点扶植滇池的茶园项目,那就可以理解了。  

冯永担任凉州刺史的消息刚传出来的那段时间,为什么兴汉会连酒都不往北边卖了,而是拿来庆贺?  

因为这就意味着,兴汉会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凉州,乃至西域的交易里,占据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