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2章 阳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远,叔侄两人到那里时,此县的县令早已弃城而逃,唯有县丞是本地人,所以留守县城。  

后来张华以金城太守身份,让其代行县长事。  

没想到这才过一天,这县丞就突然出现在令居城内。  

想到这里,张就心里咯噔一下,一股不祥的预感自心头升起。  

那允街县的县丞看到了县府,也看到张家叔侄。  

他踉踉跄跄地冲过来,“张家叔侄,你们好歹也是河西高门子弟,没想到竟是如此无耻之徒!”  

“你说什么!”  

张华半剑出鞘,正欲下前。  

张就却是拦在他前面,“丁县丞,此话何意?”  

“你还好意思问!”  

丁县丞头上的冠帽早已不知丢哪里去了,他脑袋上的热气上腾,就像刚揭盖的蒸笼似的汗水涔涔而下。  

脸被晒得通红,喘着粗气,手指哆嗦地指着张就:“堂堂敦煌张家子弟,居然做出此等欺骗之事!”  

张就看着悲愤交加的丁县丞,心头的不祥之感越发地强烈:“丁县丞,请慎言!”  

“吾与细作何用慎言!”丁县丞仍是指着张就不放,“张家叔侄,乃蜀人细作是也!莫要信他们的话!”  

“你怎能凭空污人清白?”  

张华按捺不住,自张就的身后挺身而出,拔剑出鞘。  

“清白?你们何来清白?”  

丁县丞越说越激动,就只差冲上去与厮打。  

“说什么蜀人不会过河,让我等掉以轻心,哪知你们走后的第二日,蜀人就兵临城下!”  

“此事一看就知你们与那蜀人有所勾结,还有何颜面说清白?”  

张就大惊失色:“不可能!我们明明亲眼看到浮桥已经被拆了,而且蜀虏还放了火…”  

话没说完,他突然顿住,想起了一个细思极恐的可能:难道有人在算计他们?  

只要没人阻拦,蜀军想要过河,那还不是简单的事情?  

而且蜀虏回师,他们也只是猜想,根本就没有确定。  

只是蜀虏明明可以直接渡河,甚至还可以提前两三天到达令居城下,为什么他们要绕这么一个大圈子?  

这正是张就想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如此,才把他的心思带到了歪处,导致他判断失误。  

想到这里,张就感觉自己快要疯了。  

是谁?  

谁这么有闲心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蜀虏,当真已经渡河了?”  

张就哆嗦着,怀了最后一丝希望问道。  

“允街已失,蜀人只怕离这里已不足一天行程!”  

丁县丞惨然一笑。  

令居县县令在双方对质的时候,早就已经不动声色地退开。  

同时令居县的守卒亦悄悄地把他们都围了起来。  

“若此事是真的,那皆是吾叔侄之错。”  

张就面色灰白,万念俱灭。  

“大郎…”  

张华一听,大急。  

张就苦笑摇头:“蜀人若当真渡河,我们就是再说什么,也是无用了。”  

说着,他的声音低沉了下去,似在喃喃自语,实际上却是只有张华能听得到,“更何况,金城失守…”  

张华被他这么一提醒,想起自己乃是待罪之身。  

而这个罪,正是因为金城。  

想起金城,就会记起与蜀兵对战时的种种。  

怒,愤,屈等等诸多情绪,涌上心头。  

他气若发狂,大吼一声,摔剑在地:“气煞我也!究竟是何人,如此阴毒,陷我叔侄于此等不义之地!”  

张就面色比丁县丞还惨然,“百口莫辩,不外如是。”  

“事到如今,还欲狡辩!”  

丁县丞怒气勃发。  

看了看周围的魏兵,张就解下自己的长剑,“此行我与叔父,乃是去向徐使君请罪。诸君若是有意,不妨送吾等前往姑臧。”  

令居县县令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此甚好,张太守,张长史,得罪了!”  

令居县是金城郡大县,同时也是地处要冲,能在此处当上县令,李县令的根底,自然不会太低。  

蜀人据陇右,截断凉州与关中的联系,若是魏国能越早收复陇右还好说,若是不能…凉州最后何去何从,还很难说。  

敦煌张家作为凉州豪族,在这种时候,能少得罪,还是少得罪为佳。  

在张家叔侄离开的第二日,冯永领军如约而至。  

令居城是丽水河谷唯一一个比较大的城池,也是唯一一个尚有兵卒守卫的城池。  

看着城头上那稀稀落落的守兵,冯永沉吟一声,然后长叹:“这令居城作为要冲之地,果然是城高池深,守卫森严。”  

张远:…  

“传令下去,马上派人回去,通知魏将军,就说我需要他派军前来支援。”  

张远瞟了一眼城头,罕见地比平常迟了一息时间才应道:“诺!”  

张远很快把军令传了下去,回来后终是忍不住地说了一句。  

“山长,学生有一事不明。”  

“什么?”  

冯永行走在丽水边上,查看令居城周围的情况,发现此处确实是这一路河谷最好的地方。  

河水两边的土地开阔,利于耕种。  

从这里看去,后头的群山骤然收敛,城池正好就卡在这个收敛之处。  

在这里筑寨屯兵,既能利用河谷平地屯垦,又能随时进军凉州。  

霍骠骑当年的眼光,确实独到。  

最近的一次凉州之乱,后汉朝廷从湟中招募过来的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