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0章 国之重器(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读书人?  

什么读书人?  

不会拿刀砍人的读书人我要来干嘛?  

冯永对那些斯文的读书人不屑一顾。  

后汉儒学兴盛,本意是好的。  

因为儒学易于教化百姓,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  

但等世家大族逐渐垄断了知识传承以后,味道就开始变了。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袖手清谈,坐而论道,浮华交会,互结朋党。  

当此等风气越来越烈,终究是造成了两晋时期的清谈之风。  

务实?  

那等世俗浊事,岂能沾染吾身?  

当然,并不是说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就全部是这种废物,但浮华清谈之风确实是他们这个阶层引领的。  

要不然,肚子都填不饱,谁有心情去吹牛逼?  

只见冯永正色道,“老将军,即便是曹贼,亦知浮华清谈,有碍国事,何况大汉现在明清吏治,厉行简朴?”  

北方中原是世家的天下,所以这种风气是最严重的。  

从曹操到曹丕,都曾下令罢黜这种风气。  

也幸好如今的大汉,根本就是一群草根搭伙创立起来的。  

再加上诸葛老妖的身体力行,简朴务实之风还是占了主流。  

“无论是南乡的士卒也好,南乡学堂出来的学生也罢,他们可为民吏,可为农官,可为匠官,皆是为国出力,为民谋福。”  

“独独不能做的,就是浮华清谈,不通事务。”  

敌人有这种风气我很喜欢,但兴汉会体系出来的人谁要沾染这种臭毛病,看老子怎么抽死他!  

说到这里,冯永指着下边的正在进行最后检查流程的工程营,“老将军莫要小看这等抛石车。”  

“永在这里就说句大话,这种抛石车的问世,只怕以后我们要面对的,就是一种新式的沙场征战。”  

元蒙正是利用这种抛石车,攻陷了樊城,逼降了襄阳,南宋最重要的两座前线城池的陷落,正式拉开南宋灭亡的帷幕。  

这种抛石车,被称作是兵器改革的奇迹。  

因为它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大炮。  

而冯永手里,掌握的,正是这种冷兵器时代的奇迹武器。  

也就是说,除了那种城墙极为雄厚的大城,或者是有着优势地利,导致这种抛石车无法发挥作用的城池。  

那些建在交通要道上的普通城池,再也不能成为防守方的最大倚仗。  

小城守几天,大一点城池也就是十几天,必然会有一处城墙被砸塌。  

这就逼得守军不得不出城野战。  

野战技术谁家强?  

诸葛八阵图,骑兵三件套。  

除非筑城技术再一次大跨越,或者守城技术有了巨大的提高,又或者战争形式再发生变化。  

否则配重抛石车永远都会是冷兵器时代守城方的噩梦。  

比如说水泥?  

然而手里有豆腐渣水泥的冯永表示,谁敢拿这种水泥当盖房子的建筑主要材料,房塌人死不关我事!  

听到冯永说出这等话来,不说是与他一直互相看不顺眼的魏延,即便是赵云,亦是觉得这种话有些过于托大。  

“看来你还当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说的是大话。”  

魏延忍不住的大笑起来,他摆了摆手,“罢罢罢!这等大话莫再多说。”  

“且速速看完你这些东西,吾还要回去想法子如何破榆中金城两城。”  

赵云听到魏延这个话,微微一皱眉,说了一句公道话。  

“工程营去年在陇关、上邽等地皆是出彩,即便不如冯永所言,想必也有独到之处。”  

冯永冷笑一声,懒得去接魏延的话。  

他从来就没有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说上一句话,就能强行改变这些老将的思想观念。  

事实胜于雄辩。  

底下很快又起了三座抛石车,加起来一共五座。  

看到下方已经在待命,冯永问向赵云:“老将军想要打哪里?”  

“那箭塔有多远?”  

赵云指了指那堵城墙前面竖着的那几座箭塔。  

冯永翻了翻本子,回答道:“最近的有一百五十步,最远的有两百步。”  

这是按真实攻打营寨时的距离来设计的。  

当然,若是两军相持时,还会在营寨外围挖一道壕沟,免得被一下子突到营寨下。  

守在箭塔上面的弓弩手居高临下,可以很方便地射箭。  

若是有一方利用地形防守不出,进攻方还可以把箭塔建到对方营寨前,压制住营寨内敌人的活动。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制高点。  

“就先试试它们。”  

赵云说道。  

命令很快传了下去。  

测距,瞄准,调整抛石车的配重和杠杆长度…  

经过北伐一战,投入了实战的工程营针对战场上出现过的各种问题,很快对抛石车进行了改进。  

配重抛石车的优点就在由于使用恒定的配重,而不是互相牵扯的拽索,所以每次施力都相差无几。  

如果再控制好石弹的重量,那么便可减小砲弹落点的散布,从而反复击打一个较为固定的目标,提高攻击效率。  

而这一切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不断地测试得出结果。  

所以各个抛石车的车长手册上的各类常用数据已经比较齐全。  

根本不用再试射,一块石头很快呼啸着擦过箭塔的一个角,然后第二块石头正正命中,生生砸毁了箭塔的一根支柱。  

最重要的不是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