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6章 李家(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虽然冯君侯沉稳的表现赢得了赵老将军的另眼相看。  

但事实上,冯永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表面稳如老狗,实际内心却是震惊的一匹。  

在自己还受制于历史的局限,还在犹豫李严的政治寿命时。  

四娘居然能当场就断定出大汉丞相定然会挟北伐大胜之威,不会对李严心慈手软,甚至还判断李严定然会失势。  

这份政治眼光,果然比自己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  

毕竟李严可不是普通大臣,除了是先帝所托的辅政大臣,同时手里还掌握着不小的兵力。  

只要不被人抓住把柄,哪有那么容易被扳倒的?  

所以在自己想来,诸葛老妖最多也就是一步一步地削弱李严的根基,最后再致命一击。  

没想到诸葛老妖却是这般着急,想要一举成功。  

方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联合朝中大臣,一起弹劾李严。  

朝中大臣会附和的有多少?  

镇守陇右的赵云、邓芝、马岱就不用说了。  

南中庲降都督李恢那可是诸葛老妖的铁杆支持者。  

而原来的汉中都督魏延如今又是丞相府的人。  

吴懿、吴班两兄弟,按理说应该是与李严同为东州派人士,再加上又是皇太后的兄弟,话语权不低。  

若是他们愿意开口救李严,李严未必没有一博之力。  

可是经过北伐一战后,吴家两兄弟只怕早就怀诸葛老妖站到同一战线。  

更何况,他们身为外戚,与皇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严的种种做法已经危及皇家,他们怎么可能会对李严伸出援手?  

在举朝皆敌的情况下,唯一能救李严的,就只有皇帝了。  

可惜阿斗没多大的权利不说,还事事听从于诸葛老妖。  

更重要的是,即便阿斗能亲掌权利,就凭自己那个皇后大姨子的脾性,只怕比诸葛老妖还迫切地想要搞掉李严。  

虽然不确定李严劝诸葛老妖进九锡的事情有没有被宫里知道,但他想要划分五郡自治,北伐时不听皇命北上汉中。  

如今又把江州视若自家地盘,无视朝廷任向宠为江州都督之令。  

这些事情阿斗肯定是知道的。  

阿斗知道了,张星彩自然就知道了。  

这一系列事件,表面看起来是李严飞扬跋扈,但实际上都是在打朝廷的脸,视皇帝若无物。  

冯永拿着这份弹劾书坐在那里,想了半天,这才想通为什么张星忆会那么肯定李严失势。  

举朝皆敌,无人愿伸之以援手啊!  

诸葛老妖让自己写信给李丰,除了想推自己一把,其实只怕也是想要把这场政治斗争控制在李严一人身上。  

不想波及他的家人,存了保护李丰的意思。  

冯永想到这里,点了点头,“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  

“然那李严,乃先帝所托的辅政重臣,受忠过量,却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  

冯君侯毫不客气地挪用了张星忆扣到李严头上的罪名。  

“丞相北伐,他畏缩不前,待陇右大捷,又欲抢功,此等行径,安能再窃高位立于朝堂之上?”  

赵云原本还担心李丰的原因,冯永会对此事有所顾忌,没想到冯土鳖一下子就对李严扣上了这么多帽子。  

当下就是倒吸了一口气。  

然后又拼命地把嘴里的肉吐了出来。  

一个没留意,被烫着了。  

“你跟李严有仇?”  

赵云有些好奇地问道。  

“没啊。”  

冯永同样有些奇怪为何老爷子会这么问。  

赵云不信。  

“你方才那些话,我听着,怎么似乎与李严的怨仇不小?”  

不,应该是四娘…也不对,十有八九是张星彩对李严的怨气不小。  

只是这个没办法跟赵云解释。  

于是冯君侯正色道,“老将军,我有志于兴复汉室,对那些只顾私利而无视国事的人,一向是视若仇敌。”  

赵云听了,再看这小子的满脸正义,顿时觉得和这个小子再继续这个话题下去,很有可能会让自己折寿。  

为了自己能活得长久一些,他决定还是多吃点肉,多喝点酒。  

自己先前真是白瞎操心了。  

想起这小子的心黑程度,赵云不得不提醒一句,“刘琰的儿子刘良,以后是要到陇右任职的。”  

“你好歹也是被别人叫一声君侯的人物,莫要那么小心眼,有些事,就不要再咬着不放了。”  

冯永一听,顿时叫屈道,“老将军,你这不提这个人,我都早就不记得他是谁了,什么叫咬着不放呢?”  

赵云一声冷笑,懒得听他的话,只顾捧起酒坛喝了一大口酒。  

倒是冯永,听到赵云刻意提起刘琰,心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压低了声音问道,“老将军,那刘琰莫不是也在弹劾表上署名了?”  

“嗯?”赵云有些惊异地看了一眼冯永,“你问这个做什么?”  

当初李遗从汉中过来,暗示让我放过刘良,这里头可不就是有诸葛老妖的暗示?  

原来那个时候刘琰与诸葛老妖达成了交易。  

想到这里,冯永又问道,“那刘琰,虽未有实权,但好歹也是久随先帝的元老,这弹劾表上的排名,只怕不低吧?”  

赵云沉吟,又不自觉地喝了一口酒,这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