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1章 君臣相得(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冯永前世曾来过锦城几次,有一次是一月份来的。  

刚下火车那会,天还下着绵绵细雨,大伙都穿着军大衣,感觉有些阴冷阴冷的。  

小冰河时期十二月份的锦城,总像是要下雪一样,感觉比前世还要阴冷一些。  

或者说,雪已经下了,只是在半空融化了。  

有些刺骨的寒风吹过,冯永紧了紧身上的羽绒服,问向李遗,“文轩,前头那边,都安排好了吧?”  

羽绒服虽然没有后世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是能保暖。  

里头穿件毛衣,头上再戴顶羊皮帽子,那就是暖和得很。  

对付这种天气,绰绰有余。  

只是羽绒服要用到蜀锦,显得极是昂贵,一般人还真穿不起。  

“放心吧兄长,糜弘亮和邓维哲这两人,早就按兄长的意思办妥当了。”  

李遗连忙回答道。  

南中七郡,唯有越雋未平。  

冬日里不宜用兵,再说了,将士们都征战了快一年了,思乡心切,所以冯永这个内定的越雋太守也就跟着回了锦城,大汉丞相打算明年开春再让他带人去越雋。  

虽然是以查看南中耕种情况的名义南下,但后面给大军帮了不少忙,立了点功劳,所以冯永等人可以混在胜利归来的队伍里。  

前头队伍很快就与被刘禅派出来迎接的百官碰上了头。  

“刘琰奉陛下之命,前来迎接丞相。”  

留守锦城的大臣中,名义上以刘琰的官位最高,是故迎接的百官自然是以刘琰为首。  

说实在话,在这等寒冬里出来迎接大汉丞相,实在是一件苦差事。  

不少人鼻涕都冻出来了。  

但就算是再苦,人人脸上也是笑意盈盈。  

大汉这几年连接大败,终于迎来了一次胜仗,总算是给大伙吃了一颗定心丸。  

诸葛亮下了车驾,与众人一一见礼后,内宫侍从费祎又宣了皇帝的旨意。  

诸葛亮拜收圣旨后,这才对着费祎说道,“文伟与吾同驾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侧目以视。  

前来迎接的百官中,费祎的官位只能算是中等,在场的不少人都要比他地位高,唯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带了皇帝的圣旨而来。  

但大汉丞相乃是陛下的相父,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连陛下都要听丞相的,什么时候丞相需要讨好陛下了?  

所以众人心里都在想着:这个费祎,竟是如此得丞想看重?  

只见费祎骤得尊荣,却是面色从容,“丞相有命,岂敢不从?”  

说罢,与丞相一齐登车前行。  

车磷磷,马萧萧,甲士刀剑各在腰,虎贲护卫环于侧。  

车驾三面都挂着帷幕,若非站在前头看着,两边的众人就只能看到丞相与费祎相对而坐的影子。  

再加上大军胜利归来,大伙均是言笑晏晏,外围又有甲士虎贲护卫,所以就算是有不少人想知道丞相与费祎说什么,也没办法能听清。  

“丞相这是有事安排给下官?”  

费祎安然而坐,神情自若地问道。  

“文伟知我。”  

诸葛亮呵呵一笑,“那不知文伟能猜到我心里所想?”  

“丞相心中所念,祎如何得知?”  

费祎摇头。  

“吾所念者,不外乎能兴复汉室江山。”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外头喧闹的众人,“平定南中之乱,众人皆是开颜。但在吾看来,这南中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痒罢了。”  

“依丞相之意,这心头大患,是曹贼?亦或是东吴乎?”  

费祎问道。  

“曹贼三分天下占其二,汉吴合而才占其一。”诸葛亮脸上难得地露出微微焦虑之色,“越是拖久一日,曹贼就要越强一分。”  

“故曹贼自然才是心头大患,但若是让大汉单独与曹贼对抗,只怕也难啊!”  

费祎听了这话,心头明了:“丞相这是欲让祎去亲善东吴?”  

“没错。”诸葛赞许地点头,“南中之乱,当初那东吴本就在其中插了一手。当时孙权还让刘璋之子刘阐驻于交州,以便随时接手南中之地。”  

“如今汉吴虽是初成同盟,但犹各有顾虑。此次平定南中后,东吴所算自是落了空,故我想多派些亲善使者,以免让汉吴再生嫌隙,以便日后能全力讨贼。”  

“原来这才是丞相特意授祎尊荣的意图所在吧?”  

费祎了然地说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东吴多名士,若是大汉派了一个没有名气的人过去,他们未免觉得我们心意不诚。你本就是有才,只是名声不显,如今吾这般,也只是顺手而为之。却不知你肯亲往东吴否?”  

“为国效力,岂有说肯不与肯?”  

费祎肃容道。  

后方的阿斗听到回报说了丞相让费祎同驾时,他正坐在临时搭成的营帐里烤火。  

帐里中间放了一个火盆,里头烧的是上好的精炭,极少有烟火气。  

这是内府今年才最新买的精炭,以前根本用不起。  

听到前方发生的事情后,阿斗的神情愣了一下,两眼有些茫然,也不知在想什么,过了好一会,这才幽幽地开口问道,“这个费祎,是荆州人士吧?”  

站在营帐的角落一直没有存在感的黄胡立刻回答道:“回陛下,费祎确实是荆州人士,其祖籍乃是江夏。”  

“嗯,我知道了。”  

阿斗点点头,又想了一下,这才问道,“其人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