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章 涿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阿兄莫要忘了,司马懿手中所握精兵,不下十万,前不久还收编了五万鲜卑胡骑。”  

“常山郡此时必有重兵驻守,以阿兄所率的南军,再加上这些杂胡,如果不能攻其不备,有多少胜算?”  

经镇东将军这么一提醒,立功心切的张苞这才蓦然惊醒,后背不禁渗出冷汗:  

“将军说的是,是我考虑不周了。”  

既然不可能堵住司马懿,而且幽州的消息已经很可能在前往常山的半路上了,那张苞也就没有必要着急了。  

至少不用着急今天就整军出发。  

休息一日后,这才带着南军与杂胡联军向着涿郡而去。  

大汉昭烈皇帝的故乡,就是涿郡的郡治涿县,而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同样也是来自涿郡。  

曹丕篡汉后,出于某种目的,刻意把涿郡改成范阳郡。  

故而涿郡与范阳郡,指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地方——甚至涿郡所辖,比伪魏所改的范阳郡还要大一些。  

晨雾如乳,浸透涿郡古城的夯土城墙。  

张苞的丈八蛇矛矛尖挑开蛛网密布的朱漆大门时,腐朽的门轴发出垂死般的呻吟。  

望着张家祖宅的断壁残垣,脸色复杂,眼中似有缅怀,也有感伤,思念,不一而足。  

正堂的柏木梁柱早已坍塌,半截斗拱浸泡在有水迹的洼地里,青苔爬满东墙残存的漆画。  

西墙整面倾颓,露出后园焦黑的树桩。  

杂草丛生,没有父亲曾不止一次跟自己提起的棠梨古树,只有一个巨大的树墩,树根的年轮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穿过月洞门的瞬间,张苞的护腕铁片突然绷紧。  

想像中的桃林不知被谁齐根斩断,有蚁群在树根地缝深处不断进出。  

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可看出这里曾被火烧过,或许是有人刻意放火把这里烧成一片焦土。  

但当年的那场大火,并没有全部毁了这些桃树。  

有不少焦黑的桃根裂隙中,簇簇展露着嫩芽的桃枝,叶脉间凝着晨露,在斜阳下折射出虹光。  

“将军,有情况!”  

斥候的惊呼惊起群鸦。  

“将军!”斥候飞马来报,甲叶上凝着露水,“涿郡太守率城内士吏来降!”  

张苞闻言,立刻转身走出祖宅,重新翻身上马,来到官道。  

过了不久,最先见到的,是官道出现了竖起两杆大旗——左写“涿郡刘氏重归汉统”,右书“范阳卢氏恭迎王师”。  

涿郡太守身着白衣,捧着印绶,走在最前面。  

身后左边老者,乃是刘氏族老刘起,麻衣跣足,老泪纵横,捧着褪色的汉室旌旗,旗面上原本朱红色的“中山靖王”的绣字,已是浸得发黑。  

右边乃是卢氏家主卢珪,身着玄端深衣,头戴进贤冠,九寸玉圭捧于额前。  

二人身后,右列玄衣高冠,左列麻衣素服,泾渭分明如阴阳割晓。  

范阳太守跪拜送上印绶过后,左列麻衣队伍中忽有老妪踉跄扑出,枯手攥住张苞的马镫:“可是桓侯后人?”  

面对刘氏队列出来的老妪,张苞不敢托大,连忙滚鞍下马,扶起老妪,温声道:  

“正是。”  

“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来了,大汉王师终于来了…刘玄德果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日盼夜盼,盼的就是这一天…”  

老妪流下浊泪,哆嗦着嘴唇:“我乃是刘德然之妻…”  

刘德然是谁?  

张苞听这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但一时间又记不起究竟是在哪里听说过。  

刘氏族老刘起看出了张苞有些尴尬的茫然,连忙上前,轻声解释道:  

“昔日与昭烈皇帝求学于卢尚书(即卢植)的同宗之人,当时刘德然之父刘元起…”  

话未说完,张苞已经“哦”了一下,示意自己已经想起来了。  

说刘德然他可能不知道,但一说起刘元起,那就知道了。  

昭烈皇帝故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  

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与德然等。  

可以说,以昭烈皇帝幼时的家境,能外出求学,并拜在卢植门下,刘德然之父出力甚大。  

张苞看向刘氏族人,但见无不是粗布麻衣,不少人甚至还赤着脚。  

虽然知道眼前这支衣甲鲜明的骑军,乃是大汉皇帝麾下,但这些人大部分仍是神情畏缩,眼中虽有渴望,但却不敢与张苞对视。  

一看就知道是底层百姓。  

张苞心有所动,忽然问道:  

“帝乡桑树可还安在?”  

此话一出,全场寂静。  

接着,麻衣人群中爆出压抑数十年的恸哭。  

前后汉四百年,刘氏族人遍布天下,曹丕篡汉后,为示宽容,不会刻意对刘氏如何。  

就像刘晔,虽是刘氏宗亲出身,却在伪魏朝中官至侍中,可谓重用。  

唯独涿郡刘氏,是个例外。  

不外其它,只因涿郡是帝乡。  

涿郡刘氏,早就分崩离析,甚至有不少人改名换姓,散尽家财,背井离乡。  

七月流火,时有凉风吹过,但范阳太守已是汗透衣衫。  

刘德然之妻嚎啕大哭,仿佛要把这些年来所受的委屈心情发泄出来:  

“没了,没了啊!昭烈皇帝的旧居桑树,早就被那曹氏贼子砍掉了,连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