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章 司马之殇(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马懿来到张春华的院子,但见伏夫人张夫人柏夫人等妾室,以及司马亮司马干等诸子女皆至,侍立于张春华的病房外。  

不管心中是否当真悲伤,但每人脸上,皆是露出悲切的神色。  

看到这个情景,司马懿眉头微微一皱,心底下意识地一沉。  

就算再怎么厌恶张春华,但终究是多年夫妻,更别说年轻时亦曾恩爱过。  

此时张春华病重不豫,司马懿未免也有些感同身受的悲切之意:  

这几年来,自己的身体又何尝不是日见衰老,精力已大不如前?  

岁月不饶人啊…  

看到司马懿过来,众妾室与儿女皆是行礼。  

司马懿摆了摆手,径自向着内屋走去。  

大概这世上当真有夫妻连心这等事情吧,虽说司马懿与张春华早已是形同仇人,但司马懿刚一进屋,原本已经躺在榻上如同枯木一般的张春华,就猛地张开了眼。  

看到司马懿一身邋遢,衣冠不整,面容憔悴,张春华眼中露出欣慰而又有些幸灾乐祸的目光,甚至连声音也变得有力气起来:  

“你来了?”  

司马懿在离榻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了脚步,点了点头:  

“是的,我来了。”  

司马懿很不喜欢屋内那股浓重无比的药味,更别说张春华身上和榻上,还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恶骚味不断散发出来。  

让司马懿更是心里犯恶。  

大约是感受到了司马懿对自己毫不掩饰的深深厌恶,张春华几无生机的脸上,又露出一丝自嘲和怨恨:  

“如果你不愿意,其实你大可不必来。”  

“但我已经来了。”司马懿神情漠然,说道,“战事紧急,若非吾儿恳求,你当吾愿意过来?”  

张春华闻言,讥讽道:  

“是啊,若非我要死了,恐怕想见你一面都不容易。”  

司马懿皱眉:  

“你这是病糊涂了?你我不相见,本就是当初你要绝食,才导致家宅不宁,儿女不安,故而这才让我们夫妻不和,相看互厌。”  

张春华听到这个话,久病的残躯差点就要从榻上蹦起来。  

都这个时候了,老贼居然还当面说出这等畜生不如的话来?  

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绝食,难道他不知道?  

如同破风箱般地呼哧呼哧几下,张春华干瘪的胸口起伏不停,好一会她才重新平静下来。  

算了,都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好争的?  

她的目光,重新落到司马懿身上:  

“吾将死矣!君任大事,妾不敢多耽误阿郎,唯有心里放不下一事,故而想问个清楚。”  

“何事?”  

“吾儿在许昌可安否?”  

张春华口里的“吾儿”,自然指的就是前去许昌搬救兵的司马昭。  

司马懿点头:  

“自然是平安无事。”  

顿了一顿,他又说道,“子上不是每月都会从许昌写信回来给你报平安么?为何还要这般问我?”  

张春华语气里的讥讽不变,说道:  

“阿郎乃是绝顶聪慧之人,难道是因为战事不顺,心思不宁,所以连妾问的什么都没有听出来?”  

“阿郎敢说,当初派子上前去许昌,当真就是让他去寻找救兵?”  

当初司马昭前去许昌前,张春华以对司马懿的了解,就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若是事不得已,司马懿未必不会以自己儿子的性命作为代价,给司马氏一族谋求一条生路。  

司马懿沉默。  

看到司马懿站在那里不回答,张春华的怨恨越发浓烈。  

只是司马懿沉默的时候越久,张春华眼中的怨恨反而变成了哀求:  

“妾与阿郎,好歹是夫妻一场,吾为阿郎生了三个儿子。子元(即司马师)为阿郎守洛阳,已然在阵前受伤不治先我而去。”  

“三子子良(即司马干)年幼,又时发癔病(即有间歇性精神病),也不知何时会恶化,到时亦恐难有善终。”  

“偏偏二子子上,又被阿郎派往许昌,如今安危难料,阿郎厌我也就罢了,难道连自己的儿子也要厌恶吗?”  

司马懿终于开口道:  

“子元已去,子上便是诸子之长,更是诸子之嫡,吾岂会不顾其安危?”  

“他若是不多些历练,日后又如何接掌司马氏一族?汝勿复言!”  

听到司马懿这番话,张春华定定地看着他,终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也罢,我就且再信你一回。”  

司马懿没有再说话,而是直接转身走了出去。  

他没有看到,身后的张春华的目光一直在追随着他的身影。  

她的目光,由怨恨变得复杂,然后渐渐黯淡,直至最后一丝神采也消失了。  

同时,呼吸亦停止。  

太傅夫人病亡得很不是时候,因为此时的太傅府上下,都笼罩在战事的阴云中。  

汉军兵临苇泽关下,冯某人亲自领军攻城的消息传过来,让整个邺城都有些躁动不安。  

冯某人的善战之名,丝毫不弱于其赫赫凶名。  

井陉是从晋地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的最重要道路之一。  

而苇泽关又是井陉最重要的门户,一但有失,则汉军就能源源不断地通过井陉进入河北。  

所以在太傅夫人病亡治丧的时候,太傅府门前车水马龙,人人如丧考妣。  

在不知情人的眼里,只道太傅夫人当真是彼之亲生阿母一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