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章 骂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冯大司马,丝毫没有才高八斗的模样,满嘴喷粪。  

诸葛瞻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按捺住直接拔刀捅死这个代父授业的半个师兄的冲动:  

“奏书上说战事已有半年,但大军仍被困于井陉不得出入河北,战事拖延,与大司马昔日赫赫战功不合。”  

“有认为大司马未尽全力,更有甚者,劝说陛下派出监军督促…”  

“我督他妈!”诸葛参谋的话还没有说完,冯大司马嘴里就突然冒出一句话。  

虽然听不懂什么意思,但诸葛参谋觉得配合上大司马的神情,应该不是什么好话。  

“那些奏书里有大将军蒋公吗?”  

“呃,没有。”  

“那有尚书令的吗?”  

“也没有。”  

“那我怕他个卵!”  

随着大汉不断收复旧地,无论朝野,各方势力和利益的纠缠也越发复杂。  

内耗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因为内耗而相互拖后腿,也是不可避免。  

特别是丞相去后,相府的权利和职责,被一分为三。  

一分在大司马府,一分被天子收了回去,一分则是落在了尚书台。  

偏偏阿斗又是个耙耳朵,性子偏软,没有了丞相这等大权独揽的强力人物压在最上面,不甘寂寞的人自然会不断跳出来。  

就如现在,你能说这些上奏书的人,不想要三兴汉室?  

不,或许他们真的认为逆贼不堪一击,而冯某人这一次稳打稳扎,是在故意拖延战事,是别有图谋。  

当然,也可能有人想要借着三兴室的由头,顺便为己谋利。  

更有人纯粹就是想要在朝堂上狗叫两声,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免得让别人不知道自己也有狗叫权…  

只是诸葛瞻看到冯大司马这般模样,终于忍不住地抗声道:  

“阿兄,人言可畏啊!更别说这可是在陛…”  

只是话说到一半,他意识到有些不妥,猛地又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话虽未说完,冯大司马却已经是听出了他的意思,只听得冯某人嗤地一声冷笑:  

“人言?什么人言?老夫这么多年以来,什么样的人言没有见过?还需要畏?”  

妈的,就老夫现在这名气,还需要畏人言?  

以冯某人对某些群体的了解,后世的民间传说里,季汉朝堂妥妥会有一个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祸国殃民,权倾朝野的大奸臣。  

而且此人姓冯,高居太师之位,世人以冯太师呼之…  

一念至此,冯大司马不禁就是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只见他吩咐道:  

“回去以后,给每个奏书都写上回复:汝能汝上,否则勿言!”  

“啊?”诸葛瞻顿时有些目瞪口呆,“这,不太好吧?”  

“哪里不好?”冯大司马斜眼,“难道还要老夫我上奏陛下,自行请罪?然后再让他们派人过来指手划脚?”  

说到这里,冯大司马又冷哼,“你信不信,今日你敢退一步,他们明天就敢再进两步?”  

“你能答应他们过来监军,往后他们就会想要骑到你头上吆五喝六。”  

“我大汉自有军制,军中亦有长史督军诸职,他们如此多此一举,是不相信我,还是不相信大汉将士?”  

朝堂政治这玩意,冯某人向来不耐烦玩试探拉扯这一套。  

但凡有机会,他都是挟大势堂堂正正碾压过去。  

试探与拉扯,都是弱者,至少也是平等对手才会玩的把戏。  

自非法穿越以来,他只对两个人用过这种手段。  

一个是在朝堂上的大汉丞相,一个是后院里的镇东将军。  

至于现在这些人,还不值得冯大司马这么认真对待。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  

怕就怕某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汉这些年来,一直在改制,特别是统军府的改制才刚刚开始。  

统军府不但有利于朝廷控制地方基层,同时还能起到瓦解地方豪强势力的作用。  

不知道被多少人视作眼中钉,想方设法阻挠那是必然。  

这个时候,但凡有人想要对军中指手画脚,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当作反对派处理。  

骂人都算是冯大司马心善。  

没发动特技“巧言令色”,给对方扣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冯大司马有大局观注意团结。  

防微杜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在诸葛瞻看来,他只觉得冯大司马到了军中以后,就变得粗暴无礼,与在长安时的慵懒,简直判若两人。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  

毕竟以他现在的年纪阅历以及地位,还体验不到政治斗争利益争斗的残酷和激烈。  

特别是涉及利益,还是利益集团这种层次的争斗,骂人算个屁,杀人才正常。  

季汉朝堂政治斗争的温和程度,对于魏吴两国来说,简直称得上是温情脉脉。  

看看人家孙十万,为了钓鱼,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拿出来打窝。  

不过也正是因为季汉的政治斗争太过有人情味,导致诸葛瞻这些连血都没有见过的二代三代,在原历史上面对钟会邓艾等人所率的魏军,应对太过无力。  

冯大司马把他带在身边,自然也是存了打磨锻炼的意思。  

所以诸葛瞻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得按冯大司马的意思,回去以后,就开始提笔骂人。  

相比于冯大司马的骂人,东边的司马太傅骂人骂得更厉害。  

“井蛙之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