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3章 虎王(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太宗和先帝可是说过不许朝中大臣在汴京城纵兵行凶的,他只是在吓唬我们!”  

“对,扛住了大家就有饭吃,扛不住了大家以后都没饭吃!”  

寇季目光十分准确的看到了那几个在人群中蛊惑的人。  

御林卫也看到了。  

“寇相…”  

御林卫想问寇季要不要抓人。  

但寇季抬手给制止了。  

“愚蠢行事,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御林卫闻言,心中充满了寒意。  

百姓们不知道寇季的狠辣。  

他们可是清清楚楚的。  

百姓们看着寇季在大宋活的像是个大善人,但却不知道寇季出了大宋,那就是活阎罗。  

寇季放下了马车帘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不到万不得已,他绝对不愿意将刀兵放在大宋百姓身上。  

他现在若是退一步,大家自然相安无事。  

但他若退了,得益的只有官员和豪门大户。  

百姓们得不到半点好处,官员们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退了。  

随后再推行其他政令,别人也会用相同的法子逼迫他。  

到最后,他终将一事无成。  

大宋也会保持现状,继续糜烂下去。  

所以他不能退。  

也没办法向百姓解释。  

因为人群中的祸害不会让他开口,也不会让百姓信他的。  

更重要的是,此处聚集的百姓,恐怕都是依附在背后教唆之人门下的。  

也就是说,即便他解释了,百姓们信了,也不会退。  

因为他们背后之人不开口,他们就没办法退。  

朝廷针对他们制定出的惠民政策,还遥遥无期。  

而他们明日、后日、大后日的口粮,却在人家手里握着。  

御林卫头领去的快,回来的也快。  

回来以后只是冲着寇季拱了拱手,没有言语。  

“嗖!”  

一声响亮的哨子声从皇城上响起。  

哨子声十分尖锐,传的很远,传遍了汴京城,也传到了天武和捧日两军屯驻的大营。  

汴京城内所有人,同时看向了皇宫方向。  

许多人脸上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  

“是谁?官家还是寇季?”  

“官家的话还好,寇阎王的话,那就要出大事,快派人出去速速打探。”  

许多官宦人家、豪门大户,纷纷派遣了管事的出去打探。  

当皇城上十一声响箭落地以后。  

管事们已经将消息带回了各家府邸。  

“是寇相!”  

“妈呀!居然是那个寇阎王,快快快,将府上的人都叫回来,顺便告诉夫人,立刻将府上的生意都盘出去,一个也不能留。”  

如此一幕,在汴京城各处上演着。  

皇宫门口。  

堵着寇季的百姓瞬间散了大半,只剩下一些有跟脚的,还有一些被蛊惑的热血冲头的。  

寇季就那么平静的坐在马车里,眼中没有半点波澜。  

一队御前卫从金水桥冲了出来,手里捧着圣旨。  

寇季吩咐人将他们拦下。  

“寇相,官家有差事交给卑职等人,还请寇相不要为难卑职等人。”  

寇季盯着捧着圣旨的御前卫,淡淡的道:“圣旨交给我,顺便去禀告官家,让官家将名单一并交给我。”  

奉旨的御前卫一脸为难。  

寇季瞥着他道:“放心,官家不会怪罪你的。终究是要杀人的,我帮官家杀,比官家直接杀要好。”  

奉旨的御前卫迟疑再三,咬咬牙道:“卑职去面见官家,请官家圣裁!”  

寇季点了点头。  

说话的时间,一刻钟过去了。  

又是十一支响箭升空。  

汴京城外四面八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马蹄声。  

汴京城内,杨文广、陈尧咨等人跨着马,带着部曲,匆匆赶到了金水桥边。  

站在寇季面前的百姓,瞬间一哄而散,到最后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杨文广和陈尧咨到了以后,瞬间吩咐部曲,将那一百多人团团围困。  

“噗通!”  

有人当场吓的跪倒在了地上,惊恐的呐喊,“寇相爷饶命啊!”  

一时间,被围困的人一个一个的跪到地上求饶。  

最终只剩下了三十多人颤颤巍巍的站着。  

寇季没有道理他们。  

杨文广和陈尧咨一左一右守在寇季马车边上,也没有言语。  

奉旨的御前卫策马奔出了宫,双手将一份名单递到了寇季手里。  

王曾跌跌撞撞的从皇宫里跑了出来,跑到了寇季马车边上以后,就看到了寇季马车前跪了一地的人。  

王曾攀着寇季的马车,瞪着泛红的双眼,颤声道:“能不能不动兵马?”  

寇季淡淡的道:“令箭已经发出去了,难道有收回来的道理?我是韩王,不是周幽王,我不能烽火戏诸侯。”  

王曾打着哆嗦道:“百姓们似乎已经散了。”  

寇季平静的道:“军令如山!”  

王曾痛苦的咬着牙,哀求道:“那些求饶的能不能给一条生路!”  

寇季皱起了眉头。  

王曾握着拳头,咬着牙,颤抖着,低声嘶吼道:“老夫给你跪下了…”  

说完这话,王曾就要往地上跪。  

毅然决然。  

寇季差点窜起来,多亏了陈尧咨一把拽住了王曾的衣领,没让王曾跪下去。  

寇季眼看着王曾已经落泪,他长叹一声,喊道:“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