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0章 刽子手(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敢多说,几十万贯必然入手。  

几十万贯都没能打动他,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厉害人物。”  

亲随沉吟着道:“他入了江宁府,快刀斩乱麻,又杀人立威,看似血腥,可对我们而言,只是稀松平常的手段。  

老仆没看到哪里狠了。”  

王德用瞥了亲随一眼,哼哼道:“老夫说的是,他对自己够狠。”  

亲随一脸愕然。  

细想想王德用刚才的话,还真是如此。  

他也算是见过大场面的人,知道一个道理。  

对自己够狠的人,那都是真真正正的狠人。  

发起狠,能让人从骨头里渗出寒意。  

王德用在亲随一脸愕然中,撇着嘴道:“可惜了…就是太狠了,年龄又大,想找个有身份的婆娘,怕是难了。”  

亲随疑惑的看向了王德用。  

王德用淡然道:“别这么看着老夫,老夫原以为他是一个像张公一样的人物,还想将香儿许配给他,为我王家添几分文气。  

可他不是张公,他是张公和王曾合起来的人。  

香儿跟着她,不仅得吃苦,还得受罪。  

回去以后让夫人去杨府走一趟,让杨文广找人过来提亲。  

顺便警告杨怀玉那个小崽子,让他别给老夫趴墙头了。  

人许给他了,他光明正大的上门看。  

再敢趴墙头,老夫打断他的腿。”  

亲随见此,有些激动的道:“老爷答应这门亲事了?”  

王德用叹了一口气道:“不答应又如何,咱家的人又不聪明,杨家的人也彪呼呼的,刚好凑一对。  

原想着找一个聪明的孙女婿。  

可如今看来,聪明的孙女婿入了门,咱家经不起人家折腾。”  

亲随只知道王德用答应了这门亲事,对于王德用其他的话,他就当没听见。  

王德用说王家的人不聪明,那都是骗人的。  

王家三代人,屹立在朝堂上,风雨从王家身边飘过,王家什么也没沾。  

如今,最爱闹腾的石家倒了。  

潘家也倒了。  

曹、李、高等几家被拆的四分五裂。  

只有王家以然如常。  

在风云动荡的朝堂上,王家能顺风顺水的走到今日,谁敢说王家人不聪明?  

王家只是喜欢低调罢了。  

王德用没理会亲随的心思,他嚷嚷着道:“那小子既然敢动手杀人,杀伐还如此果断,那江宁府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担心了。  

传令下去,军中上下封锁所有江宁府水脉,防止有恶徒出现。  

若是有恶徒手握兵甲,皆以造反论处,就地诛绝,不必请示。”  

包拯既然是一个敢打敢拼的小子,江宁府的事情王德用也就不用操心了。  

但是为了防止有人狗急跳墙,他还是要做一番布置。  

随着王德用一声命令传达下去,江宁府附近的所有水域,被封锁的死死的。  

水面上前所未有的平静,看不到来来往往的货船,也看不到飘飘荡荡的打鱼船。  

只有战旗在寒风中迎风飘扬。  

水面上是平静了,可是江宁府里却是风起云涌。  

包拯入城后第二日,再次举起了屠刀。  

此前发生的八桩命案中的一桩,被包拯破获。  

控制着江宁府一成的粮商陈氏,牵扯命案中,包拯立马派兵查抄了陈氏府邸。  

主犯斩首,其余人等全部流放辽地。  

家产全部充公。  

其实包拯也没怎么查,主要是陈氏的人见朝廷奈何不了他们,主动将杀人的事情宣扬了出去。  

当成一桩了不得的事情,讲给了秦淮河上的许多姑娘。  

包拯入了江宁府,知道了此事以后,稍加审问,就抓住了一些罪证,立马就动手了。  

江宁府的豪门大户在温柔乡待久了。  

忘记了对刀兵的畏惧。  

以往朝廷派来调查他们的人,不是被他们栽赃陷害着逼走,就是被他们用各种手段拉拢。  

他们完全忘记了,当刀兵降下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力气。  

除了任人宰割,其他的什么也做不到。  

包拯处置了陈氏,豪门大户无一不惊。  

他们惊恐的不是包拯杀了陈氏的人,抄没了陈氏,而是包拯将陈氏的人发配去了辽地。  

身处在辽地的那些厮杀汉,若是知道了留在江宁府老家的家人被陈氏给欺辱致死了,他们要是不折腾陈氏的人才怪。  

军中袍泽情深,又有同仇敌忾的性子。  

只要陈氏犯事的文书拍到了辽地监军手里,立马会被传扬的人人皆知。  

陈氏,完了。  

不是被杀没了,也不是被抄没了。  

而是被一个发配弄没了。  

江宁府上上下下,所有人对他们这位新知府的印象就是狠。  

狠到让人从心底里生出寒意。  

包拯坐镇了江宁府以后,什么也没干,就是查案、抄家、杀人。  

第三日,苏州知州耽误了半个时辰,才到江宁府,脑袋瞬间就挂到了旗杆上。  

第四日,城中的大盗被捕,游街半日后,被斩首。  

第五日,有乡民状告豪门大户侵占民田,害人性命,包拯带人上门查问,在豪门大户别院的枯井里,挖出十一具尸骸。其全家被捕,砍头砍头,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  

包拯在江宁府,什么也没干。  

就是查案,再查案。  

包拯也算是地主家的儿子,深知地主的秉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