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2章 逼迫(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祯话音落地,满朝文武傻眼了。  

垂拱殿上静悄悄的。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吕夷简身上。  

他们都清楚,吕夷简为了帮赵祯凑齐一百四十万的兵额,到底有多不容易。  

如今赵祯金口一开,又添了一百万兵额。  

吕夷简恐怕得搭上老命。  

随后再加一百万呢?  

吕夷简拿什么去募?  

百万复百万,百万何其多?  

吕夷简一瞬间脸变成了青色,鼻孔里喘着粗气,吹动着嘴角的胡须上下抖动。  

他感觉有一块大石头瞬间压在了他的心脏上,让他喘不过气。  

吕公著看到了吕夷简的脸色,心里十分不好受,他觉得赵祯在强人所难。  

“官家,朝廷已经招募了两百万兵马了,再招募…”  

吕公著语气有些生硬的开口。  

赵祯微微眯起了眼,看向了吕公著。  

“住口!”  

吕夷简突然低声喝了一声,打断了吕公著的话。  

垂拱殿里的人浑身皆是一震。  

吕公著亦是如此。  

吕夷简阴沉着脸,看向了吕公著,沉声喝道:“官家要再募百万兵马,自有官家的考虑,你一个小小的侍郎,有什么资格非议官家的决断。”  

“爹!”  

吕公著急声呼喊了一声。  

吕夷简再次喝道:“住口,朝堂之上无父子,只有上下官。叫我吕相,亦或者官名。”  

吕公著咬着牙,颤声道:“吕相,我大宋算上新征的兵马,兵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百多万。  

再募一百万,那就是四百多万兵马,朝廷根本养不起。  

再说了,我大宋如今四海靖平,四百多万兵马,无处可用。”  

吕公著这话看似是跟吕夷简说的,可实际上是说给赵祯听的。  

赵祯眯着眼,盯着他们父子,没有言语。  

新任参知政事蔡齐,迟疑了一下,出班奏道:“官家,臣觉得吕公著言之有理,朝廷养兵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之数,已经超出了以往数倍。  

每一岁花费的钱财,多达数千万贯,已经达到了我大宋岁收的五分之三。  

再征一百万兵马,所需的花费就会超过我大宋岁收的三分之二。  

到时候,我大宋岁收花费到兵马上以后,就所剩无几。  

恐怕连朝野上下所有官员的俸禄也没办法发放。  

眼下我大宋四海安定,四野之内,再无敌手。  

朝廷已经无需再招募数量庞大的兵马。  

所以臣恳请官家三思。”  

有蔡齐这么一位有分量的人带头,其他的文臣纷纷出班奏请。  

“臣恳请官家三思!”  

“臣附议!”  

“臣附议!”  

赵祯静静的看着文臣们一个又一个出班,直到最后一个人出班以后,赵祯才缓缓开口,“朕之所以决定再添一百万,自然有朕的考量。至于能不能养得起,朕心中有数。”  

“官家,募兵一事,不是官家心里有数就行的,那得国库里有钱才行。”  

蔡齐不愧是御史出身,在赵祯话音落地以后,果断出声开怼。  

赵祯也没有跟蔡齐多废话,他吩咐身边的陈琳,“去将交趾的密奏去过来。”  

陈琳答应了一声,吩咐人去取交趾的密奏。  

没过多久以后,有小黄门捧着密奏出现在了垂拱殿。  

赵祯并没有吩咐小黄门呈上密奏,而是让小黄门将密奏递给了蔡齐。  

蔡齐也没有客气,从小黄门手里拿过了密奏,仔细翻阅了起来。  

半刻钟过后,蔡齐在满朝文武好奇的眼神中抬起头,一脸异样的看着赵祯。  

赵祯十分平静的询问蔡齐,“爱卿觉得交趾如何?”  

蔡齐斩钉截铁的道:“交趾乃是我大宋之地。”  

满朝文武听到这话,更好奇了。  

赵祯满意的点点头,“那朕招募一百万兵马备战,爱卿觉得有什么不妥的?”  

蔡齐果断道:“一百万不够,那就再征一百万。”  

此话一出。  

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吕公著以及吕夷简的人,一个个怒目盯着蔡齐。  

他们觉得蔡齐就是一个叛徒。  

他们好不容易将蔡齐推上了参知政事的位置,还指望蔡齐帮吕夷简说话呢。  

可蔡齐只帮吕夷简说了两句,看了一份密奏,立马就叛变了。  

武臣们的反应跟文臣完全不同,武臣们听到有仗打,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的,恨不得现在就带着府上的部曲杀到战场上去。  

马上封侯什么的都过世了。  

现在的大宋,马上能封王。  

谁不想自己占据一块领地当王爷?  

赵祯在满朝文武各异的神情中,淡淡的笑道:“诸位爱卿都听到了吧?”  

满朝文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言语。  

唯有王曾缓缓出班,疑问道:“官家,臣想知道密奏上有什么?”  

赵祯也没有隐瞒,淡然笑道:“也没什么,朕派去交趾的人告诉朕,交趾的稻米一年三熟,一些地方还是一年四熟。  

虽然味道比不上江南等地一年两熟的稻米,但却足以果腹。  

朕的人算过,十万百姓辛勤耕耘、精耕细作的话,产出的粮食能供养六倍左右的百姓,甚至更多。  

朕盘算,只要三百万百姓辛勤耕耘、精耕细作的话,我大宋应该就不用再为粮食担忧。”  

一年三熟?  

一年四熟?  

疯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