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7章 送别(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念。  

以前在朝堂上,经常携手共事。  

所以交情很深。  

王曾听到了寇准的话以后,脸上多了一些哀伤,“我原以为,我们这些人老了。就能坐在一起,好好的安享晚年。  

可现在看来,是我想太多了。  

李迪在河西归复以后,离开了汴京城,赶往了河西。  

并且发誓永镇河西。  

你此去韩地,怕是也要永镇韩地了。  

以后我们三人,怕是再也聚不到一起了。”  

寇准长叹了一声,点了点头道:“人生难得一知己,也难得二三好友…此生有幸和你、李迪共事,是老夫的荣幸。”  

说完这话,寇准端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起身头也不回的往凉亭外走去。  

他不愿意多待,也不敢多待。  

他怕他待久了,心就软了。  

王曾有些颤颤巍巍的站起身,端着酒杯对着寇准的背影遥遥一礼,含着泪一饮而尽。  

吕夷简也端着酒杯站起了身,想说什么,可最后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只能学着王曾,端着酒杯对寇准的背影遥遥一礼,然后一饮而尽。  

“送君三里,泪满眶…送君十里,忧断肠…”  

寇准出了凉亭,背后响起了王曾苍老的吟唱声,声音中带着一些哽咽,也带着一些哀伤。  

寇准浑身一震,眼眶微微一红,但还是没有停下脚步。  

他不敢停。  

他怕心一软,留下。  

寇准坐上了马车以后,催促着马夫快速的赶着马车离去。  

王曾眼看着寇准的马车一点一点的消失在自己眼前,泪流两行。  

坐在马车里摇摇晃晃的寇准,亦是如此。  

他不断的用衣襟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官家不是吩咐我们将寇公送到十五里地处的送君亭吗?现在还送吗?”  

吕夷简眼看着寇准的马车消失以后,迟疑着询问王曾。  

王曾抿着嘴,摇了摇头。  

寇准坐着马车一路奔出去了五里。  

看到了赵祯一身青衣,站在一座新建的凉亭里。  

寇准下了马车,赶去施礼,却被赵祯给拦住。  

赵祯盯着寇准,沉声道:“寇公对我大宋,劳苦功高,此番远行,该是朕向寇公施礼才对。”  

说话间,赵祯就要弯腰施礼。  

寇准赶忙托住了赵祯的双臂,道:“使不得使不得…臣纵然功劳再大,也是大宋之臣,也是您之臣。”  

赵祯被寇准托着站直了身躯,指着身后新建的凉亭,道:“此处名叫送君亭,也叫迎君亭。  

朕今日送寇公离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在此处迎寇公回京。”  

寇准重重的点头。  

赵祯一脸哀伤的道:“朕至今都记得寇公昔日的教导。若非寇公言传身教,朕也成不了一个合格的官家。”  

寇准摇头道:“臣只是尽量一些绵薄之力,算不得什么。”  

赵祯对身后的陈琳招了招手。  

陈琳拿过了一个长盒,送到了赵祯面前。  

赵祯拿过了长盒,送到了寇准眼前,“寇公写了一副字,留在了文昌学馆,朕也写了一副字,寇公你带去韩地的文昌学馆。  

朕这幅字,没寇公那副字值钱。  

寇公若是不嫌弃,就带上。”  

寇准赶忙道:“官家说笑了。有官家这副字,臣在韩地立我汉家文脉,就名正言顺。若有一日,韩地的学子赶往汴京城参加科举,还望官家能辐照一二。”  

赵祯一愣,郑重的道:“即是我大宋的学子,朕理当辐照。”  

寇准对赵祯深深一礼,从赵祯手里拿过了长盒。  

再次施礼后。  

寇准退出了凉亭,赶往了马车。  

赵祯盯着寇准的背影,长叹了一声,然后弯下腰,深深一礼。  

“官家…”  

陈琳见此,一脸惊愕,想要阻止,却也玩了。  

赵祯起身以后,感叹道:“朕这一礼,他受得起。”  

赵祯未曾登基前,向寇准等人施礼。  

那没什么。  

可赵祯登基以后,再向寇准等人施礼,那就不同了。  

天下第一人垂下龙首,意义非凡。  

若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让他垂下龙首,那他还算什么天下第一人?  

普天之下,能让他垂下龙首的,也就寇准一人而已。  

寇准虽然没有看到,可是通过马车前那些人的反应,也感受到了。  

但他没有回头,也没有止步。  

因为这种情况,他没办法回头,更不能止步。  

赵祯施礼归施礼。  

寇准却不能大大咧咧的生受了。  

君就是君。  

臣就是臣。  

君可以尽心,但臣却不能逾越。  

寇准头也不回的坐上了马车,离开了送君亭。  

一路驱车疾驰,一直到了汴京城地界外,才停下。  

寇季带着寇天赐,以及早已离开了汴京城的寇礼等人在汴京城地界外等候着寇准。  

该说的,早都已经说完了。  

所以一家人汇聚在一起,也没什么可说的。  

说多了徒增伤感。  

所以索性什么也不说。  

默默的施礼,默默的交接。  

默默的回京,默默的离开。  

只不过,寇季在送走寇准之前,特地吩咐了跟随寇准离开的管事,好生照顾着愿意跟随寇准去韩地的追随者。  

寇准出汴京城的时候,身边的追随者有千人。  

出了汴京城十五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