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2章 千人千面(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大宋百姓一直占据下去。  

你的功劳,用功盖千秋四个字形容,也不为过。”  

王曾仰起头,长叹了一声道:“老夫恨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跟你一起入仕,一起建立千秋功业。  

老夫又庆幸自己能活到现在,能看着你一步一步将我大宋打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天朝上邦。”  

寇季听到此话,没好气的道:“该说的咱们在辽阳府内就说清楚了,你没必要在奉承我了。”  

王曾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老夫说的是实话。”  

寇季撇了撇嘴,没有言语。  

王曾再此掀开了马车的帘子,望着车窗外的良田,由衷的感慨,“如今的大宋…真好…”  

寇季重新抓起了酒壶,道:“以后会更好…”  

王曾脸上浮起了笑意,笑容灿烂的道:“对,以后会更好。”  

王曾就这么一路观看着百姓耕种,一路感慨着,缓缓西行。  

由于他们押送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行路的速度并不快。  

从辽阳府到上京城,以及是半个月以后了。  

进入到了已经更名为临橫府的上京城地界以后,寇季和王曾看到的百姓有了不同。  

在辽阳府等府地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都是一块块新开垦出的良田,以及零零散散的散落在广阔无垠的良田中的百姓和俘虏。  

到了临橫府以后,寇季和王曾看到了一块块长满了庄稼嫩芽的良田。  

在良田边上的大道上,有百姓们挑着担子在出售一些箩筐、篮子等物。  

越往临橫府府城,大道两边叫卖的百姓就越多。  

朝廷将百姓们迁移到了此地以后,只分发了一些简单的农具,以及辽地原有的一些屋舍。  

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百姓们是勤恳的,他们在种植完了庄稼以后,就凭借着各自的手艺,编制了一些箩筐、篮子等物拿出来售卖。  

编制箩筐和篮子的手艺,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手艺。  

原材料基本上就是树枝、竹条、藤曼等物。  

几乎没有多少成本。  

民间会这项手艺的人很多。  

所以出现在市面上最多的就是箩筐和篮子等物。  

由于此地的百姓在大宋的时候是赤贫的百姓,所以他们手里并没多少钱财。  

所以交易的时候用的钱财很少。  

几乎都是以物易物,又或者用俘虏来抵账。  

比如一个小篮子值五文钱。  

有人一口气拿了四个篮子,就可以让自己家里的一个俘虏,去对方家里做工两日抵账。  

又或者将自己家里分配到的马匹,借给人家使用两三日抵账。  

良田里的庄稼,可不是种下以后就完事了。  

中间还要锄草、松土,旱时还要挑水灌溉。  

所以百姓们在种下了庄稼以后,还要时不时的去田间劳作,以助庄稼茁壮成长。  

所以百姓们即便是将庄稼种下去了,也需要劳力。  

特别是将草地开垦出了良田的第一年,地里的野草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所以经常要去锄草。  

距离临橫府远的,几乎都是百姓在叫卖。  

距离临橫府近的,不仅有百姓,也有一些商人参杂在其中。  

寇季稍微打量了一眼,大多是盐商和皮毛商。  

盐商们背着盐袋子,在百姓们中间穿行,时不时的放下盐袋子,跟百姓们交易。  

百姓们有钱的给钱,没钱的可以赊账。  

待到了秋收以后,用粮食抵债。  

用粮食抵债的话,盐商们会将粮食压在一个极低的价格上。  

到了秋收以后,盐商们赚的可就不是一点点卖盐的钱。  

百姓们每一户最少都有一千亩地,秋收的时候收的庄稼必然不会少,所以不怕盐商在这个上面占便宜。  

盐商们也不怕百姓赖账。  

毕竟,盐铁都是官营的。  

几乎能做食盐生意的,背后都有官府的影子。  

所以百姓们跟盐商交易的很愉快。  

寇季一行人入了临橫府,看到的就是更加热闹的生意场。  

卖什么的都有。  

寇季和王曾甚至还看到了两家书铺。  

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曾经空无一人的上京城,再此繁华了起来。  

寇季和王曾几乎可以肯定,以后的上京城,恐怕要比以前的上京城要繁华。  

因为他们在入城的时候,看到了许多商人运送着大批的货物进入到了上京城。  

“此地的百姓们买得起吗?”  

寇季和王曾二人入城以后,心中同时生出了一个疑问。  

他们在见到了临橫府知府以后,临橫府知府给了他们一个答案。  

“百姓们当然买得起。”  

临橫府知府,一个三旬中年人,名字叫钱通,以前是房陵的县官,被魏王府一脉欺负的十多年也没有升官。  

魏王府一脉被处置以后,钱通开始展露头角。  

先后任职过一任知县,两任知州,最后被升迁到了临橫府出任了知府。  

寇季和王曾听到了钱通的话以后,一脸狐疑。  

钱通也是一个人精,看到了二人神情以后,不等二人开口,便赶忙解释道:“不瞒王相,寇相,下官准备用钱财收购百姓们秋收以后的余粮。  

此事下官已经跟百姓们通过气的,如今各州知州正在核算临橫府内开垦出的良田。  

随后会根据他们开垦出的良田,核算出一个他们能够发售的余粮的数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