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1章 将军走好(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可流求…”  

曹皇后在听了赵祯的解释以后,脸色缓和了三分。  

江山最终还是要落在她儿子手里的,赵祯将江山治理的越安全,她儿子继位就越安全。  

可对于赵祯分封曹家的地方,曹皇后仍旧有些异议。  

流求距离汴京城十分遥远,中间不仅隔着山水,还隔着一片海。  

在大宋大部分人眼中,流求是一个不毛之地。  

大宋的百姓几乎不会去流求,仅有一些沿海地区的百姓移居到了澎湖等诸岛,流求岛上几乎没有多少人。  

曹家举族搬去流求,那就是发配。  

此外曹皇后还有一些其他的顾虑。  

曹家举族迁移到了流求岛的话,可就没有办法再帮赵润了,赵润将失去一大助力。  

赵祯听到了曹皇后的话,眉头紧紧的皱在了一起,“流求怎么了?流求也是我大宋的疆土。你出去问问,看看谁敢说流求不是我大宋的疆土,朕保证他活不到明天。”  

曹皇后听到此话,脸色又变得难看了起来。  

赵祯哼了一声,道:“你觉得朕在发配曹家,可曹玮却不这么认为。朕在封他为南海郡王的时候,曾经上门跟他商量过,他也满口答应了。  

所以流求,是他答应要的,而非朕强塞给他的。  

还有,他被封为活着的异姓王,本就不被满朝文武所容。  

朕将他放在流求,弹劾他的声音才会小一些。  

朕若是将他封在汴京城,你觉得他敢要吗?  

满朝文武又容得下他吗?”  

曹皇后听到了此处,略微咬了一下牙,她已经听出了赵祯声音中带着一些怒意,她也知道了赵祯心意已决,此事不可逆转。  

她知道她再开口的话,可能会触怒赵祯,但她还是小心翼翼的开口了,“纵使官家要让我曹氏举族迁移,也得留下我四伯在汴京城吧?  

我四伯如今危在旦夕,根本没办法去流求,很有可能会死在路上。  

妾身身为人侄,怎能看他死在路上。”  

赵祯脸色微微一冷,“他也可以将王位传给他的儿子曹旭,让曹旭带着曹氏族人离开,他一个人留在汴京城。  

朕并没有强逼着他去死,朕也不会擅伤功臣。  

具体如何,取决在于他,而非朕。”  

曹皇后下意识的皱起了眉。  

赵祯心中叹了一口气,道:“朕倒是忘了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曹玮求朕,给润儿请了个先生。  

润儿的先生如今就在辽地,你回头帮润儿收拾收拾东西,送他过去。”  

曹皇后一愣,愕然道:“辽地?”  

赵祯盯着她,没有言语。  

曹皇后迟疑着道:“寇季?”  

赵祯依旧盯着她没有言语。  

曹皇后却已经得到了答案。  

如今辽地内能给赵润做先生的,似乎只有寇季。  

曹皇后原以为,曹家的人离开了,赵润就失去了一大助力,却没料到曹玮居然将一些都安排妥当了。  

居然给赵润找了一个厉害的先生。  

“臣妾想带着润儿去看看四伯…”  

曹皇后在知道了一切以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躬身奏请。  

赵祯摆了摆手,任由她离开。  

在曹皇后离开以后,赵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若非曹皇后和赵润二人当初逼出了曹玮,让曹玮赶往了燕云十六州,奠定了燕云十六州的胜局。  

恐怕赵祯不会如此和颜悦色的跟曹皇后讲那么多。  

曹皇后走了没多久以后。  

吕夷简三个人急匆匆的进入到了资事堂。  

进了堂内,施礼过后。  

吕夷简赶忙开口问道:“臣听说,官家给曹玮封王了?”  

赵祯淡淡的瞥了吕夷简一眼,“圣旨都传下去了,汴京城里也传遍了,还用听说吗?”  

吕夷简一脸尴尬。  

王曾轻咳了一声道:“官家给曹玮封王也就罢了。给曹玮裂土封疆,是不是有些不妥。官家就不怕养虎为患吗?”  

“养虎?”  

赵祯质问道:“你觉得以我大宋如今的国力,曹家这只虎出去以后,需要多久,才能拥有跟我大宋抗衡的实力?”  

王曾一脸愕然。  

赵祯继续道:“我大宋如今有禁军六十六万,地方兵马不计其数。等我大宋彻底拿回了辽地,还会再添两支禁军,到时候我大宋的禁军数量就是七十六万。  

陈尧咨如今在图谋青塘,相信青塘不久以后也会成为我大宋的兵马。  

到那个时候,我大宋说不定还得再立一支禁军去坐镇青塘。  

我大宋禁军数量必然会突破八十万。  

你们觉得曹家多久才能积攒出八十万兵力,跟朕作对?”  

吕夷简和王曾没有言语。  

张知白迟疑了一会儿,说了一句公道话,“仅凭流求的话,永远也不可能。”  

流求岛上的百姓,恐怕连一万人也没有。  

曹家族人迁移时候,撑死就带过去一万人。  

想要积攒出足以抗衡大宋八十万禁军的兵力,几乎没有可能。  

就算曹家的人奋发图强,不断的在海外吞并其他岛屿壮大自己的话,也得花费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勉强有一些规模。  

毕竟,海洋不比陆地。  

海洋上岛屿跟岛屿之间隔着海,打一场仗,需要跨海作战,耗费的时间非常长,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多。  

不像是陆地,只要粮草充足,兵马能随时随地的打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