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3章 请战(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季。  

“此前不是说,找别人去做此事吗?”  

吕夷简疑惑的问。  

寇季笑道:“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考虑了一下,还是觉得堂堂正正的打一场比较好。众所周知,我大宋的兵制经过了革新,兵马的战斗力提升了许多。  

可具体提升了多少,又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们谁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应该掀起一场战事,试一试他们的成色,顺便看看有什么不足之处。”  

说到此处,寇季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敛,道:“诸位很清楚,燕云之地,我们只得了五州,还有十一州在辽人手里。  

我们要光复燕云,必然要跟辽人再次一战。  

在此之前,我们若是不知道我大宋兵马的实力,如何合理的调兵遣将?  

再者说,我大宋的兵马经过了新编,实力提升了不少。  

可若是久不经历战事,实力肯定会有所下滑。  

唯有用战事不断的磨练,才能维持我大宋兵马的实力不减弱。  

若是他们能经历一些恶战,兴许实力还会有所提升。”  

王曾听完了寇季一席话,沉声道:“如此一来,会死很多兵马。”  

寇季抿了抿嘴,感叹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不打你了?与其等到别人坐大了挨打,还不如一直打的别人站不起来。  

以往我大宋若是发生了战事,瞬间便传遍天下,举国恐慌。  

为什么会如此?  

就是因为我们的兵马不够强,在战事来临的时候,一直处在挨打的份上。  

如果我们的兵马实力足够强,奉战必胜,谁还会因此感到恐慌?  

若是再强一些,御敌于国门之外。  

边陲的战事从开始到结束,百姓们都不会知道。  

所谓的天下太平,不正是如此吗?  

古往今来,鸟尽弓藏、马放南山的不计其数。  

可他们真的太平了吗?  

他们并没有太平。  

他们鸟尽弓藏、马放南山,不仅没有换取到太平,还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让敌人借机不断的壮大。  

长城以北、西域诸地,从秦汉时期开始,就一直会诞生出强敌。  

从秦汉至今,历朝历代,一直在剿灭他们。  

他们又是如何变强的?  

他们就是在中原动乱,或者中原王朝鸟尽弓藏、马放南山的时候,不断的壮大的。  

若是中原王朝的强兵一直在长城以北、西域诸地盘踞,又怎么可能诞生出强敌?  

所以,中原每逢强敌,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寇季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听的所有人动容。  

赵祯郑重的道:“四哥言之有理,秦汉唐之强,强在兵锋。始皇帝、汉武帝,从不畏惧任何敌人,也从不允许任何强敌存在,更没有停止征战。  

所以他们在朝的时候,举世无敌,万邦来朝。  

他们的继任者停下了征战,偌大的邦国,也逐渐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最终消亡。”  

王曾沉声道:“寇季固然言之有理,可国恒大,好战必亡。”  

赵祯沉吟了一下,道:“朕并非是那种穷兵黩武的人。朕用兵,从不搜刮民脂民膏,也没有加重百姓的税赋,借此征集粮饷。  

不仅如此,我大宋每逢战事,不仅没有因此将钱财花干净,反而还会因此获利。  

所以,国恒大,好战必亡的之类的话,用不到我大宋身上。  

朕不会孤注一掷的兴兵。  

朕会量力而行。”  

“唰…”  

赵祯话音刚落,朱能已经单膝跪倒在了地上,对赵祯朗声道:“官家,我大宋如今兵锋锐利,却未经风霜。兵制革新带给我大宋的好处,并没有显露出来。  

臣愿意替官家征讨大理,让世人见识见识我大宋的兵锋,让世人知道我大宋如今的兵锋到底有多强。”  

赵祯见此一愣。  

吕夷简等人也是如此。  

唯有种世衡和李昭亮二人心里骂起了娘。  

朱能还真是会见缝插针,赵祯刚流露出了一丝口风。  

朱能就毫不犹豫的请战。  

种世衡和李昭亮二人还想着等此事彻底定下以后,再请战的。  

可如今,朱能抢了先,他们也不好再干看着。  

大宋兵制革新,革新的是制度,可不是兵马。  

大宋并没有因为兵制革新,大肆更换军中兵马,反而将军中能打的将士调集到了一处。  

军中的渣滓被清除了,剩下的就是单纯的精兵。  

有精兵、还有火器,打大理,就是在抢功劳。  

他们身为武臣,自然不可能错过抢功劳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有寇季在前面顶着,他们也不怕功高盖主。  

反正他们抢到的功劳再多,也比不上寇季。  

只要赵祯能容下寇季在朝堂上,他们就能安安稳稳的站在朝堂上。  

种世衡和李昭亮二人几乎同时开口。  

“臣种世衡,愿为官家征得大理之地!”  

“臣李昭亮,请战!”  

武臣之列四个重臣中,三个都发话了,剩下的一个自然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寇季身上。  

寇季目光在吕夷简等人身上环视了一圈,神色古怪的道:“要不…我去?”  

“不用了!”  

“你身为枢密使,怎能亲自涉险。”  

吕夷简等人纷纷开口。  

寇季如今几乎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再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