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2章 多抢几个不就够了?(2/4)
赵祯没有在明发天下的旨意中,强迫蒙童们入学读书,但是在给官员们的秘旨中,态度却格外强硬。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你就算放下了架子,亲自跑到百姓家里去给朕请,也得将蒙童纳入到蒙学当中。入学率不过关的,这辈子也别想升官,朕说的!
拖延不办的,或者跟朝廷对着干的,就等死吧。
罢官去职,只是对百姓的说法,朕会真的让你们这些不帮朕办事的人,安安稳稳的离开?
如此强硬的话,放在以前,赵祯若是敢说出来,地方官员一定会闹起来,鼓动着读书人跟赵祯作对。
可现在,他们却只能遵从赵祯的命令。
赵祯许下了重金、许下了同进士出身的身份,收买了天下过半数的读书人。
他们想鼓动着读书人闹事,根本不可能。
他们想要勾结地方豪强一起闹事,也不可能。
因为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出身于地方豪强家、或者富户家里。
他们考不上进士的,仕途无望,只能在乡间游手好闲的混日子。
如今朝廷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出仕的机会,他们还不消尖了脑袋往里面钻?
地方豪强和富户,一个个恨不得将家中那些考不上进士的读书人全部塞进蒙学去,那会陪着地方官们闹事。
除非脑子被驴踢了。
至于朝廷规定的十五年,没有人会在意。
每年科考的时候,四五十岁的考生比比皆是。
他们为了参加科考,为了做官,可以耽误二三十年,甚至耽误一辈子。
区区十五年算什么?
地方豪强和富户家中,谁家没三五个子弟?
只要有一个能混出官身,那就是血赚。
在士农工商阶级鲜明的时代,官绝对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地方豪强和富户对官位的向往,远超于一切。
赵祯一招釜底抽薪,将地方官能依赖的东西,抽了个干干净净。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赖着读书人跟朝廷作对,还得在读书人们的监督下,快速的办起蒙学。
如此一来,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着地方蒙学的校舍在营造,蒙学先生在不断的招收。
百姓们终于信了赵祯的旨意。
相信赵祯真的是要推广蒙学,相信赵祯为了他们的子嗣读书,真的肯下血本。
百姓们知道了此事以后,欢呼了起来。
赵祯借此揽足了名声,百姓们就差将赵祯供在了家中。
赵祯圣君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百姓们在提到他的时候,已经隐隐将他跟秦皇汉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们之所以敢如此称赞赵祯,是因为赵祯真的干了一件足以称为千古一帝的事情。
毕竟,纵然是秦皇汉武,也不敢说在天下广开蒙学,将适龄的蒙童纳入到蒙学之中,并且承担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们在称赞赵祯的同时,也开始不遗余力的帮助地方官一起营造蒙学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俭用,甚至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贡献一份食物出去。
在后世,读书已经很普遍的情况下,读书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这个读书人地位崇高的时代,就更别提。
没有人喜欢过苦日子,也没有人喜欢给人当佃户。
有一个成本小的翻身的机会摆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会拒绝。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做事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学,是瑞安蒙学。
由于瑞安蒙学是从文昌学馆里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学先生团队,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准备。
朝廷只需要将瑞安蒙学从文昌学馆内割裂出来,并且将其纳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体系里足矣。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瑞安蒙学并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学,是汴京城马行街蒙学。
也不具有什么代表性。
因为蒙学的校舍是吕夷简捐赠的,蒙学先生都是吕府的门人。
第三座是北御街蒙学,同样不具代表性,校舍是兵部尚书李昭亮捐赠的,蒙学先生也是李府的门人。
此后,数十家蒙学拔地而起,几乎都是权贵们捐赠的校舍,出的门人当先生。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瓦子市蒙学。
虽然校舍也是捐赠的,但跟达官贵人们却并没有多少瓜葛。
它是一个名叫唐琬的秦川商人捐赠的。
在一众豪门大户以及商人们慷慨解囊下,汴京城内外三十四座蒙学,在短短七日时间内,就营造完毕,蒙学先生也召集齐全了。
几乎都是捐赠的。
在汴京城三十四座蒙学建立完毕以后。
万象楼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扑卖。
扑卖的东西是新建立的蒙学能用上的墨板、石灰笔、灰刷。
为了确保蒙学的东西不被一家包揽,奇货可居。
所以以上三样东西,一起扑卖给了四十多个商人。
而且还是各地不同的商人。
扑卖完成后,所得的钱财,捐助给了朝廷。
商人们在扑卖完成以后,也得到了石灰笔的制作技术。
墨板和灰刷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基本上看一看,用一用,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怎么做。
关键就是石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