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7章 郊祭(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身孕的嫔妃坐上了龙撵,向汴京城外驶去。  

虽说曹皇后让出了凤驾,但赵祯却没有让两位嫔妃乘着凤驾。  

曹皇后用自己的步行,为赵祯换取了一个维护两位怀孕的嫔妃的机会,赵祯自然不可能让两位嫔妃去占据属于曹皇后的凤驾。  

简单的一个举动,里面却大有深意。  

一些惦记着曹皇后位置的嫔妃,看到这一幕,多少会熄一些心思。  

赵祯没有让两位怀有了身孕的嫔妃占了曹皇后的凤驾,那就说明曹皇后在赵祯心里的地位不低。  

他没有更换皇后的心思,其他人也别想着剩下了皇子皇女,就能觊觎曹皇后的位置。  

赵祯龙撵在前,嫔妃、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们步行跟在后面。  

出城门的时候。  

寇季找了个间隙,趁着大儒们不注意,将寇天赐塞上了赵祯的龙撵。  

赵祯身为寇天赐的干爹,自然不可能将寇天赐赶下马车。  

于是就将寇天赐留在了龙撵内。  

出了城门。  

城门口早已准备好了五谷。  

嫔妃、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一个个面色发苦了挑起了五谷。  

从太庙走到城门口,已经让他们中间一些人累的气喘吁吁了,如今还要挑着五谷,继续前行,他们自然觉得苦。  

他们倒是想找人帮忙,可那些将郊祭看的比性命还重的大儒,在一边盯着呢。  

他们只要敢找人,那些大儒们一定不会对他们客气。  

搞不好就会当场发作,骂他们一个狗血淋头。  

说不定还会奏请赵祯,将他们罢官去爵。  

寇季无疑是所有人里面最轻松的一个。  

因为他已经将最大的累赘寇天赐,扔到了赵祯手里。  

他只需要帮向嫣分担一下五谷即可。  

其他人自然就没有寇季这么轻松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眷要照顾。  

其中累赘最多的自然是文官。  

皇亲国戚和武勋们被赵祯惩治了一番,家中有官位、有爵位的子弟少了大半,所以武勋们要照顾的人也少了许多。  

反倒是文官们,没有被赵祯惩治,他们家中有官位的子弟颇多。  

其中不乏一些奶娃娃。  

文臣们既要照顾女眷,又要照顾小辈,自然是苦不堪言。  

寇季看着王曾抱着一个奶娃娃,背上背着一个孩童,身边还绕着三五个孩童的时候,差点没笑出声。  

寇季隔着老远,嬉笑道:“王公府上真是人丁兴旺…”  

王曾听到了寇季的话,恶狠狠的瞪了寇季一眼。  

张知白在这个时候苦着脸,一手牵着一个孩童,走到了寇季身边,叹道:“吕府的人丁更兴旺…”  

寇季听到这话,立马在人群中追寻吕夷简的身影,最后在队尾找到了吕夷简。  

诚如张知白所言,吕府的人丁比王府兴旺。  

因为围绕在吕夷简身边的孩童有八个,他们拽着吕夷简的衣服不肯走,在哪儿哇哇大哭。  

“哈哈哈…”  

寇季再也没忍住,彻底笑出了声。  

吕夷简听到寇季笑声的时候,破口大骂,“都是你害的…”  

寇季赶忙回道:“此事乃是官家定下的,跟我无关,吕公可别害我啊。”  

眼看着吕夷简要骂人,寇季急忙又道:“我得先行一步了,若是耽误了祭天的吉时,官家肯定会降罪的。”  

此话一出,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个人脸都黑了。  

等他们想要发火的时候,寇季已经挑着担子跑远了。  

十五里的路程,对于平日里出行都借着车马的达官贵人们而言十分漫长。  

赵祯坐着马车,早早的到了祭祀的地方。  

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嫔妃们,却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掉在后面。  

有人走了几步,就瘫倒在路边气喘吁吁。  

有人挑着五谷,踉踉跄跄的往前挪动。  

还有人瘫坐在地上失声痛哭。  

人间百态,应有尽有。  

寇季和向嫣在赵祯抵达了祭坛许久以后,才到了祭坛所在的位置。  

即便如此,他们夫妇也是文武大臣、皇亲国戚中,最早到了两个人。  

寇季一到,就被赵祯请到了祭坛下的大帐内。  

寇季进了帐篷,就看到了赵祯正坐在暖炉前,陪着寇天赐玩耍。  

两个人玩的倒是愉快。  

只是寇季一进帐篷,寇天赐就像是看到了猫的耗子,噔噔噔的逃离了帐篷。  

赵祯愣愣的看着寇天赐离开以后,对寇季道:“四哥,天赐儿很怕你?”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他在府上太闹腾,我经常揍他。”  

赵祯闻言,缓缓坐正了身躯,义正言辞的给寇季传授起了育儿经。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儿子,但并不妨碍他向寇季传授如何教育儿子。  

寇季听着赵祯传授的育儿经,哭笑不得。  

赵祯足足给寇季传授了两柱香时间的育儿经,才跟寇季聊起了正事,“四哥,把守在官道两侧的禁军向朕禀报,如今还有大半的人在前半段路。  

还有一些人在路中段晕了过去。  

还有一些人干脆坐在路边,止步不前。  

他们中间大部分人,注定赶不上吉时,朕是等他们,还是不等?”  

寇季思量了一下,“祭祀祭的就是一个时辰,若是错过了吉时,那还祭什么祀?官家现在要做的,就是传旨下去,告诉那些还在路上的人,错过了时辰,就要罢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