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0章 一窝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偏将也没了!”  

“族长也没了!”  

在城门楼子内休息的几个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的重要人物,全部被炸上了天。  

宋军攻势凶猛,西夏兵马群龙无首,一个个乱成了一团。  

高处恭带人往夏州城城下冲锋,看着夏州城城头上的西夏兵马乱作了一团,根本没办法有效的抵抗自己率领的兵马,咧嘴笑了。  

“老夫猜的果然没错,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的那些领兵的棒槌,果然在城门楼子里歇着。如今被一窝端了,夏州城彻底乱了。”  

受大宋的影响,西夏、辽国的守城将领,在大战期间,也喜欢住在城门楼子里。  

此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高处恭从刘亨手里拿到火器的时候,就有了一举炸毁夏州城城门楼子的想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他特地折腾了夏州城内的所有人一夜,目的就是为了将夏州城内所有人的人弄的疲惫不堪。  

夏州城的守将稍微恪尽职守一点的话,必然会在他停止了闹腾以后,依然停留在城墙上,随时防备着宋军偷袭。  

城门楼子,毫无疑问是他们最适合待的地方。  

高处恭摸准了夏州城守将们的弱点下药,果然一窝端了夏州城的守将。  

眼看着夏州城内的兵马乱作一团,毫无抵抗里,高处恭信心大震。  

“佯攻?能一举拿下,为什么要佯攻?那个谁?”  

“有没有办法用火器炸开夏州城的城门?”  

一直跟随在高处恭身边的寇府仆从听到这话,翻了个白眼。  

“炸到是能炸,就是不知道敌人在城门后有没有布置,要是有,那就说不准了。”  

高处恭朗声道:“先炸了再说。”  

高处恭信心满满,可现实却给高处恭泼了一盆凉水。  

就在高处恭以为夏州城内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的时候。  

夏州城的城主,及时出现,通过杀伐手段,震慑住了城头上乱作一团的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的兵马,亲自率领着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的兵马,抵御宋军。  

高处恭率领着人,在火炮、投石机、飞雷的掩护下,成功的杀到了夏州城城下。  

可终究没有放下吊桥,杀过护城河,炸开夏州城的城门。  

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的兵马并不少。  

即便是高处恭有火枪、火炮、飞雷等火器助阵,面对成倍数的敌兵,也只是势均力敌而已。  

火枪、火炮、飞雷等物犀利,却只能帮助着高处恭应敌,却不能帮着高处恭登上城墙。  

高处恭杀到了夏州城城下,眼看着手下的将士出现了大批量的伤亡,他果断退兵。  

他手里的兵力有限,他也提早做了布置,没必要跟夏州城死磕。  

他已经震慑到了夏州城内的所有人。  

夏州城在他炸毁了城门楼子以后,就已经派人从北面的城门冲了出去,去嘉宁军司求援了。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让敌人看不到他手下兵马的数量。  

橫山军的将士,终究不是他掌控的兵马。  

他只是佯攻夏州城,死伤过多的话,给刘亨也不好交代。  

当然了,拿下夏州城的话,死伤多一点也说得过去。  

但,敌人远比他们数量多。  

他借助着火器,仅仅只能做到压制敌人,却做不到摧毁敌人,拿下夏州城的话,恐怕要折损近一半的将士。  

一半的将士是多少?  

两千五百人。  

明明已经有了计划,有办法可以用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利益,他就没必要让将士们去血拼。  

有人或许觉得,高处恭如此贪功,为何会突然变得如此仁慈,放弃拿下夏州城的功劳?  

实际上,高处恭并非仁慈。  

而是因为刘亨在战前,已经向高处恭承诺,此战的战功,皆归高处恭所有。  

所以,不论是现在拿下夏州城,还是以后拿下夏州城,都是他的功劳。  

付出的代价越小,他谋划的功劳自然就越高。  

高处恭率军撤回了营地以后,天光已经大亮。  

清点了一下伤亡以后,高处恭命人埋锅造饭。  

高处恭驻扎的营地很大。  

军中上下的将士,几乎是一人一个帐篷。  

埋锅造饭的时候,也是一人点燃一堆火,在哪儿烧火。  

其目的就是造出一种人多势众的感觉。  

夏州城内的守军,见他们人多势众,自然不会轻易的出城探查。  

高处恭在带着手下的将士们简单的吃过了一些东西以后,就吩咐将士们下去休息。  

他自己则回到了帐篷内,召见了两个人。  

其中一个,被他派去给刘亨送信。  

另一个则是打着使节的名义,去夏州城内招降。  

给刘亨送信,是为了告诉刘亨,夏州城已经派人去嘉宁军司求援。  

派人去夏州城内招降,也是装腔作势。  

历来战场之上的招降,大多是上位者对下位者招降,又或者强势者对弱势者招降。  

高处恭就要摆出一副,我很强,我有实力灭了夏州城,但是我不愿意看到我欣赏的兵马惨死,所以给你们一个活命的机会的架势。  

高处恭派遣出去的使节到了夏州城下以后,被夏州城内的人迎了上去。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以后,使节很快回到了高处恭的帐篷内,对高处恭道:“将军,对方拒绝了我们招降,并且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