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3章 教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夏很有可能会因此灭亡。  

西夏若是没了,我们父子如何自处?”  

夏竦拉着夏安上了马车,坐定以后,命令仆人催动了马车,马车动起来,响起了声音以后,夏竦才对夏安道“西夏亡不亡,跟我们父子有什么关系。我们父子的目的是报仇,不是帮西夏兴国。”  

夏安一脸难以置信的盯着夏竦。  

夏竦冷哼道“你不会天真的以为,以西夏的力量,能够打败大宋吧?”  

夏安盯着夏竦,质疑道“为何不能?”  

夏竦冷声道“因为西夏后继无人。”  

夏安有些不敢相信。  

夏竦沉声道“李德明绝对有雄主之资,西夏在他手里,不断壮大,他也懂得左右逢源,从大宋和辽国不断的谋好处,让西夏壮大。  

可李元昊却并非雄主。  

李元昊在领兵方面,却有一些才能。  

可是在理政方面,幼稚的让人发笑。”  

夏竦讥讽道“前些日子,我教导李元昊,借着宋夏两国的边市牟利,暗中壮大。你猜他是如何说的?”  

夏安沉默不语。  

夏竦讥笑道“他居然说,等他当了西夏之主,就切断跟大宋的一切往来,关掉所有的边市。”  

夏安一脸惊愕。  

西夏穷的都出现了长生马,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  

李元昊不想着开源,居然还想着自断财路。  

李元昊此举那是幼稚,分明是愚蠢。  

西夏地方不小,可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有所产出的地方,也被大宋占去了一大半。  

现如今西夏很大一部分的收入,就是借着跟大宋的双边贸易得来的。  

西夏若是断了跟大宋的双边贸易。  

西夏的财政收入将会锐减五成之多。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长生马了,长生的盔甲和兵刃都有可能出现。  

夏竦继续说道“他看不起汉人,还十分推崇古老的党项人那一套。你觉得他能成事,成大事?”  

夏安阴沉着脸,没有说话。  

他通过夏竦的话,多多少少已经看到了一些西夏的以后。  

李元昊的一些说法,一些作法,实在是愚蠢的让人发笑。  

恢复古老的党项人旧制?  

那李继迁、李德明二人,多年引流,为西夏储备的人才,将会快速的流失。  

李德明为西夏积攒了多年的文化底蕴,也会快速的流失。  

没了人才,没了文化底蕴。  

西夏凭借着勇武,雄踞一地,那倒是容易。  

可想要凭借着勇武夺得天下,那就是一个笑话。  

征灭大宋,更是笑话上的笑话。  

辽国能有今日的强盛,真的是凭借着勇武得来的?  

辽国能有今日的强盛,多亏了萧燕燕那个女流之辈,在辽国境内大兴汉制,大力擢拔汉人,大力的引进汉人的人才,才为辽皇耶律隆绪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辽皇耶律隆绪年年兴兵,至今也没有将辽国钱财耗空,更没有让辽国分崩离析,就是因为辽国招揽的那些汉人官员的功劳。  

是那些汉人官员,在不断的为辽国治理地方,为辽皇耶律隆绪征得税收,帮着辽皇耶律隆绪积攒战争所需的钱财。  

若是没有那一帮子汉人官员。  

辽国能强势百年?  

开玩笑。  

若是没有那一帮子汉人官员,辽国恐怕连燕云十六州都治理不好。  

辽人曾经一度打到了开封府,却没有选择治理,反而扶持了一个儿皇帝帮他们治理,为何呢?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治理不好,所以才选择扶持了一个儿皇帝。  

可以说,没有汉人帮忙,想要图谋中原,治理中原,就是在妄想。  

李元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在走下坡路,同时还在妄想。  

夏竦见夏安依旧没有开口,就淡淡的道“西夏的其他几位王子,比起李元昊,还不堪。所以西夏不可能征灭大宋。  

所以我们父子也不用殚精竭虑的帮西夏谋划。  

我们只需要借着西夏的力量复仇足以。”  

夏安握着拳,咬着牙,“可大宋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西夏若是刺杀了寇季,引起了赵祯和寇准震怒,只怕会有灭亡之危。  

西夏自然也不能待了,我们还能去什么地方?”  

夏安看向了夏竦,质问道“难道要去辽国吗?”  

夏竦微微摇头,“辽皇老迈,辽国太子年幼。辽国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恐怕要落在契丹八部的掌控中。辽国虽然大兴汉化,可契丹八部的那些辽国贵族,依然看不起汉人。  

一旦辽国的大权落到了契丹八部人的手里,辽国朝堂上的那些汉人,恐怕也不好混。  

所以我们不去辽国。”  

夏安沉声道“不去辽国,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去?”  

夏竦看向夏安,低声笑道“有…有一个十分适合我们父子去的地方。”  

夏安略微一愣,沉思了一会儿,看向夏竦道“青塘?!”  

夏竦缓缓点头,“不错,青塘…青塘赞普角厮罗,是一位不输给李德明的雄主。他还年轻,他还没有儿子。只要我们父子去了青塘,潜心辅佐他,等他儿子出世以后,再潜心教导他的儿子。  

青塘一定会不断壮大。  

也一定会惦记上大宋那块肥肉。”  

夏竦絮絮叨叨的继续道“更关键的是,青塘如今一力交好大宋,从大宋获得了不少好处。只要青塘付出的代价再大一点,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