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9章 夏先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空中城池失去了兴趣。  

一个个也不再扯着寇季攀谈。  

分别起身离去。  

送走了李迪三人以后,寇季在城主府内的守卫引领下,到了一座卧房内歇下。  

寇季手上诸事顺利,睡的十分沉。  

红水河畔的李元昊,却怎么也睡不着。  

潺潺河水畔。  

扎着一片帐篷。  

帐篷内外,有无数人影晃动,却没有几个人发声。  

往日里喜欢在闲暇时候角力逗乐的西夏兵马,此刻皆一脸沉痛的坐在帐篷外,遥望着西凉城方向。  

那摇曳的火把,似乎随着他们的心情一样,变得有些暗沉。  

西夏军营内外,透着一股子哀伤和凄凉。  

中军大帐内。  

李元昊无神的坐在坐榻,眼中布满了血丝,呆呆的望着营帐外。  

在他面前的桌上,摆放着一个十分粗糙的木盒,盒子里盛着一颗人头。  

人头上沾满了血迹,看着十分的骇人。  

桌前。  

野利遇乞再也没有了往日里的从容,他瘫坐在地上,披头散发的盯着李元昊面前的盒子,红着眼在低声的抽搐。  

帐篷里的其他西夏将领,一个个垂着脑袋,一脸哀伤。  

此次河西一战。  

西夏可以说是惨败而归。  

不仅没能拿下河西,还将缴获到的金银珠宝、牛羊马匹也丢在了河西。  

此外,还折损了两支西夏的精锐兵马。  

西夏如今的精锐兵马并不多。  

每折损一支,对西夏而言,都是莫大的损失。  

昔年。  

宋辽一起攻夏,西夏为了抵御两面强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不仅丢失了西夏最富庶的疆土,还折损了近六成的精锐。  

那一场大战过后,西夏就剩下了四支精锐。  

铁鹞子、定难军、擒生军、强弩军。  

铁鹞子、定难军、强弩军,属于常设兵马。  

擒生军并不常设,目前在还只是一个雏形。  

即便如此,已经比西夏其他兵马要强横数倍。  

此次河西一战。  

铁鹞子被打残,剩下了不到数百人。  

五万擒生军被屠戮一空,一个也没剩下。(史料上记载,擒生军有十万之数,皆是装备精良的悍卒,以擒拿俘虏为主。但那是西夏立国以后,跟现在书中的时间差了十几年,所以此处取五万之数。)  

寇季倒是给西夏留了两个,可是李元昊在看到了野利旺荣的脑袋的那一刻,盛怒之下,顺手就把寇季留下的那两个也宰了。  

西夏四支精锐,在河西折损了一半。  

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西夏恐怕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寇季的狠辣,超过了李元昊的想象。  

李元昊原以为,他是世上最狠辣的人。  

可当他得知了寇季眼睛一眨不眨的吩咐人坑杀了三万西夏降兵以后,才明白,寇季比他狠。  

他在肃州不过杀了几千宋军,寇季就屠了他西夏三万人。  

他现在后悔了。  

后悔自己在肃州下狠手了。  

他若是不下狠手的话,兴许那三万西夏降兵,就不会死。  

就在李元昊陷入到懊悔当中不可自拔的时候。  

一位身形高大的中年汉子,领着几人,进入到了中军大帐内。  

李元昊感觉到了动静,几乎毫不犹豫的咆哮道:“谁?!谁敢违背我的军令,擅自闯进中军大帐,活腻了吗?”  

“唰唰唰…”  

中军大帐内的西夏将军们,几乎毫不犹豫的抽出了腰间的佩刀。  

但是看到了来人的面目以后,果断收起了佩刀,跪伏在了地上。  

李元昊在朦胧的灯火中,瞪着眼睛看了许久,才看清楚来人的面目。  

“父…父王?!”  

李元昊惊叫了一声。  

李德明已经阴沉着脸,走到了李元昊的面前。  

李元昊刚刚起身,李德明甩起手,就给了李元昊一个重重的巴掌。  

打的李元昊跌坐在了座椅上。  

李元昊惊愕的盯着李德明。  

李德明不怒自威,冷哼道:“瞧瞧你现在像什么样子,不过是吃了一场败仗而已,居然变得如此萎靡。”  

李元昊慌忙从座椅上爬起来,惊叫道:“父王怎么回来此?”  

李德明哼了一声道:“我若是不来此处,也看不到我的儿子,竟然如此没出息。”  

“父王,铁鹞子没了,擒生军也没了。可恨的宋人将擒生军屠的一干二净。”  

李元昊往李德明身边凑了凑,颤声说。  

李德明瞪起眼,“那又如何?”  

李元昊愕然的看着李德明。  

李德明橫了李元昊一眼,冷冷的道:“打仗,有赢又输那是正常。不能只许自己胜,不许别人胜。天底下没有几个常胜将军,天底下也没有不败的王朝。  

所以败了不可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丢失了斗志。  

没有斗志,又如何赢回来?  

铁鹞子没了如何?  

擒生军没了又如何?  

你祖父当年起兵的时候,帐下不过几千人而已。  

他若是跟你一样,没有斗志,早就被宋人生吞活剥了。  

他以顽强的斗志,率领着几千人,在西北冲杀,几经败仗,百折不挠,最终连战连捷,扫清了西北所有的敌人,雄踞西北,为我西夏奠定了身后的根基。  

所以,吃了败仗不可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