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7章 先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间,有所建树的话,等我还朝的时候,少不了要在官家面前,提一提诸位。”  

一瞬间,一些没背景的监军,眼珠子都直了。  

“下官愿意留在沙州…”  

“下官也愿意…”  

数位监军,齐齐表态。  

在寇季连哄带骗下,九位监军答应留在沙州。  

有他们九人帮忙管理沙州,相信沙州一定会很快进入到他想要的局面。  

寇季再三确认了没有其他人愿意留在沙州以后,就朗声笑道:“一会儿散了以后,诸位可以去城内随便挑选地方,作为以后诸位的府邸之用。  

我不仅会赐给诸位良田、美人,还会从黄头回纥的俘虏中,以及沙州回鹘的女子们当中,为你们挑选十数位仆人。  

以后诸位在沙州,可要好好的出力。”  

“多谢寇钦差…”  

“好…言归正传。”  

寇季在许诺了一番好处以后,道:“我准备将民夫们分为三批,其中一批,一万人,留在城内,清理沙州城内战后的残垣断壁,为沙州城以后的重建,奠定基础。  

其他九万多民夫,会同黄头回纥的一万多俘虏,一并送出沙州城,在沙州城外开荒、种地、放牧、种树。  

民夫所需的农具,我带过来一些,可以暂时发给民夫们使用。  

在沙州城内,我们也缴获到了少量的农具,也可以发放给民夫们使用。  

此外,缴获的一些铁器,我会吩咐军中的匠人们融了,打造成农具,发给民夫们。  

尔等在带领民夫们开垦荒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帮助那些愿意留在沙州的民夫们开垦出他们所需的良田。  

然而再开垦其他的。  

分给民夫们的良田,或者开垦出的其他田地,必须遵循,一半农耕,一半种树的原则。”  

“一起种上庄稼不好吗?为什么要种树?”  

有监军开口疑问。  

不等寇季开口解释,范仲淹淡淡的道:“为了防沙…”  

寇季点头赞叹道:“不错,为了防沙。若是我们将沙州的土地,全部变成了良田,等沙州境内卷起沙尘暴的时候,那么良田就会被淹没。  

我们所做的一切,将会变成无用功。  

我们要在开荒的时候,种树、种草。  

我们要将现在的那些沙土地,慢慢的变成良田、树林。  

而不是让沙土地,将我们的良田、树林,变成沙土。”  

监军们惊愕的盯着寇季。  

改天换地,那可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完成的。  

沙州的沙土地并不少,想要将那些沙土地变成绿洲,至少得数十年、上百年耕耘。  

寇季看出了监军们的心思,笑道:“我并没有要求诸位立马将荒漠变成良田,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做一点,后人做一点,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诸位不必太过关注此事。”  

有监军咬牙道:“可是种一半树木的话,那良田产出的粮食,就会减少一半,我们开垦荒地的目的,也会折损一半。”  

寇季听闻此言,笑道:“种树也是可以获得收益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一类可以在沙州存活的果树,皆可以种植。  

胡杨之类的防沙树木,我们可以选择栽种在路上,或者是沙土和绿洲的交界处。  

不一定要种在田间。”  

监军们听到这话,恍然大悟。  

“至于放羊牧马的草场,我们可以放在绿地深处…甚至,除了马匹外,牛羊还可以圈养…”  

寇季细细的给监军们讲解着,如何在沙州开垦良田,如何防沙,如何放牧,如何指导百姓们将核桃晾晒成干果、做成核桃酥,如何引导百姓们酿制葡萄酒、晒瓜果干之类的事情。  

事关沙州以后的治理,监军们听的很细致。  

他们越听越心惊,越听越觉得佩服。  

在寇季的讲解下,一个贫瘠的沙州,一个荒芜的沙州。  

硬生生的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一个沙漠绿洲。  

一旦寇季讲解的那些政令全部落实。  

沙州将会变成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  

一瞬间。  

监军们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官白做了。  

他们也觉得,朝廷的许多官员,做了多年官,也白做了。  

明明有的是办法,将贫瘠的地方变富庶,将富庶的地方变得更加富庶。  

但大宋立国至今,许多地方并没有变化。  

监军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朝中官员的不作为。  

一些官员,一开始还怀着功利心,要留在沙州做事。  

可听完了寇季的讲述以后,他们决定踏踏实实,不求任何东西的留在沙州,将寇季的一项项政令落实。  

看看沙州是不是会变得富庶、繁华。  

若是沙州真的能变富庶、繁华的话。  

他们一定会放声嘲笑天底下所有掌权的官员。  

同时。  

监军们对寇季的神情,从最开始的畏惧,变成了敬佩。  

当寇季一席话讲完的时候。  

范仲淹率先起身,在所有人的瞩目下,踏步走到了寇季面前,持弟子礼,向寇季深深一礼。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得您教诲,学生才知道,原来当官,居然可以为百姓做这么多事,原来官,还可以这样当。  

先生在上,受学生一拜。”  

寇季的话,对范仲淹的冲击很大。  

大到足以颠覆范仲淹的三观。  

范仲淹虽然还没有验证寇季所说的话的对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