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镇魔神石下落,武帝遗宝,抵达朱圣故居(3/6)
自己的。
只是随着女帝这样说,许清宵即便是不相信也得相信了。
许清宵沉默。
而女帝继续开口道。
“许爱卿,你还愿意继续听吗?”
女帝询问许清宵,这件事情涉及太大,她不想要把许清宵牵扯进来。
“请陛下告知。”
“臣身为大魏一员,有责任承担。”
许清宵开口。
此话一说,女帝深吸一口气,既然许清宵愿意承担,她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朕有一个哥哥,除了少数一些王爷知晓以外,无人知晓。”
“朕的哥哥,原本应当是大魏太子,但当初父皇北伐之时,隐约察觉大魏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
“此人图谋极大,已经不是动摇国本那么简单,一旦让其图谋成功,整个中洲只怕都要沦陷,而且与大魏文宫有关。”
“只是父皇并不知道是谁在幕后,所以他按兵不动。”
“为了引蛇出洞,父皇更是隐瞒了太子诞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了保护太子,毕竟当时在北伐,他难以照料太子。”
“至于朕不一样,朕是女子,天下人不会对一个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的女子下手,所以朕侥幸活下来了。”
“随着北伐失利,事态越来越严峻,父皇为了保护太子,命人送走了太子,并且布了后手,将一些宝物藏了起来。”
“镇魔神石,就这样被父皇藏了起来,至于藏在何处,朕不清楚,这些事情,也是父皇晚年时告知朕的。”
女帝开口,这些话从她口中说出,看起来很平静,但许清宵能意识到,女帝登基之前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先帝将宝物藏起来,是为了中洲仙藏,可将太子送出去,为何到现在太子不见人影?”
“先帝晚年之时,太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接回来。”
许清宵询问道,虽然这话有些大逆不道,但他还是想问清楚一些。
毕竟现在的皇帝,是季灵,而不是太子。
“接不回来了。”
“父皇派人送走太子,是请一位二品武者护送,而那位二品武者,已经死了。”
“没有人知道太子去了何处,父皇临死之前也没有告诉朕,因为他也担心,朕会因为皇位,从而弑杀兄长。”
“帝王家便是如此,没有什么感情可说,所以这成为了一桩疑案。”
女帝尽可能用一种很平静的口气述说,但许清宵听得出来,女帝得知武帝的想法后,是有多难受。
可许清宵没办法安慰,因为换做自己是武帝,自己也不敢说。
毕竟在季灵面前的可是大魏皇位,倘若得知自己哥哥的下落,身为掌权者,谁会放过自己的哥哥?
让其继承大统?自己把皇位拱手相让?
如若是从小玩到大,有深厚感情还有一丝可能,只是两人之间没有半点感情,女帝甚至都没有见过自己这位哥哥一眼。
这种情况下,武帝的选择没有错,只能说无情了一些,但绝对是一位帝王该做的事情。
“既然无人可知,为何白衣门知晓?”
许清宵继续问道,他敏锐地发现这个漏洞。
此话一说,女帝也平静回答道。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父皇藏的再好也没用,这世间上没有不透风的强,太子的母后,再生完太子之后,离奇逝去,她这一族也被斩草除根,但消息已经传出去了。”
“有些人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们等父皇驾崩之后,立刻组建白衣门,将这件事情散播出去,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朝廷能压制住这种流言蜚语。”
“但白衣门却知道,朕的的确确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大魏太子。”
“只不过,他们认为是朕谋害了大魏太子,登基皇位,却不知道,朕之所以能登基,靠的是藩王支持。”
女帝回答。
又说了一则让许清宵惊讶无比的消息了。
靠藩王支持?
的确,女帝登基是一个谜,毕竟当年武帝驾崩,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武帝会选择一位皇族王爷继承大统。
毕竟女子登基实实在在没听说过,但女帝就这么登基成功了,出乎所有人预料,世人都说女帝登基肯定藏着惊天秘密。
可具体是什么谁也不清楚。
而许清宵曾经也有所好奇,女帝登基,各地藩王为什么不动?这个时候动是最好的。
直接造反,让女帝根本没机会反应。
但各地藩王没有这样做,这一点许清宵思考过,最终觉得应当是女帝有什么手段,牵制住了各地藩王,很有可能跟一品有关系。
随着后来自己拜师一品后,许清宵也更加确定这个可能性了。
毕竟自己可是实打实看过一品天威有多恐怖的。
可现在女帝竟然告诉自己,当初她登基,有藩王在幕后支持?
那个藩王这么蠢?想控制女帝吗?这不可能,也没道理,能自己当皇帝为什么要去控制女帝?
就不怕女帝反水?
许清宵脑子飞快运转,很快他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陛下,文宫也在背后支持,对吗?”
许清宵询问道。
“恩,有文宫的影子,朕能得以继承,文宫也帮了极大的忙,认为随意挑选藩王,会引来内乱,由自己继承,可以稳固江山。”
“但主要还是藩王支持,只是朕不知道是哪一位藩王。”
“倘若没有藩王的支持,哪怕文宫说的再好,大魏必然会起兵乱,一品武者不会出面干涉,只要大魏的皇帝姓季,那么一品就不会出面。”
“所以,能够压住各地藩王的人,只有藩王,而且是手握兵权的藩王。”
“如今看来,很有可能是怀宁亲王。”
只是随着女帝这样说,许清宵即便是不相信也得相信了。
许清宵沉默。
而女帝继续开口道。
“许爱卿,你还愿意继续听吗?”
女帝询问许清宵,这件事情涉及太大,她不想要把许清宵牵扯进来。
“请陛下告知。”
“臣身为大魏一员,有责任承担。”
许清宵开口。
此话一说,女帝深吸一口气,既然许清宵愿意承担,她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朕有一个哥哥,除了少数一些王爷知晓以外,无人知晓。”
“朕的哥哥,原本应当是大魏太子,但当初父皇北伐之时,隐约察觉大魏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
“此人图谋极大,已经不是动摇国本那么简单,一旦让其图谋成功,整个中洲只怕都要沦陷,而且与大魏文宫有关。”
“只是父皇并不知道是谁在幕后,所以他按兵不动。”
“为了引蛇出洞,父皇更是隐瞒了太子诞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了保护太子,毕竟当时在北伐,他难以照料太子。”
“至于朕不一样,朕是女子,天下人不会对一个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的女子下手,所以朕侥幸活下来了。”
“随着北伐失利,事态越来越严峻,父皇为了保护太子,命人送走了太子,并且布了后手,将一些宝物藏了起来。”
“镇魔神石,就这样被父皇藏了起来,至于藏在何处,朕不清楚,这些事情,也是父皇晚年时告知朕的。”
女帝开口,这些话从她口中说出,看起来很平静,但许清宵能意识到,女帝登基之前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先帝将宝物藏起来,是为了中洲仙藏,可将太子送出去,为何到现在太子不见人影?”
“先帝晚年之时,太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接回来。”
许清宵询问道,虽然这话有些大逆不道,但他还是想问清楚一些。
毕竟现在的皇帝,是季灵,而不是太子。
“接不回来了。”
“父皇派人送走太子,是请一位二品武者护送,而那位二品武者,已经死了。”
“没有人知道太子去了何处,父皇临死之前也没有告诉朕,因为他也担心,朕会因为皇位,从而弑杀兄长。”
“帝王家便是如此,没有什么感情可说,所以这成为了一桩疑案。”
女帝尽可能用一种很平静的口气述说,但许清宵听得出来,女帝得知武帝的想法后,是有多难受。
可许清宵没办法安慰,因为换做自己是武帝,自己也不敢说。
毕竟在季灵面前的可是大魏皇位,倘若得知自己哥哥的下落,身为掌权者,谁会放过自己的哥哥?
让其继承大统?自己把皇位拱手相让?
如若是从小玩到大,有深厚感情还有一丝可能,只是两人之间没有半点感情,女帝甚至都没有见过自己这位哥哥一眼。
这种情况下,武帝的选择没有错,只能说无情了一些,但绝对是一位帝王该做的事情。
“既然无人可知,为何白衣门知晓?”
许清宵继续问道,他敏锐地发现这个漏洞。
此话一说,女帝也平静回答道。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父皇藏的再好也没用,这世间上没有不透风的强,太子的母后,再生完太子之后,离奇逝去,她这一族也被斩草除根,但消息已经传出去了。”
“有些人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们等父皇驾崩之后,立刻组建白衣门,将这件事情散播出去,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朝廷能压制住这种流言蜚语。”
“但白衣门却知道,朕的的确确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大魏太子。”
“只不过,他们认为是朕谋害了大魏太子,登基皇位,却不知道,朕之所以能登基,靠的是藩王支持。”
女帝回答。
又说了一则让许清宵惊讶无比的消息了。
靠藩王支持?
的确,女帝登基是一个谜,毕竟当年武帝驾崩,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武帝会选择一位皇族王爷继承大统。
毕竟女子登基实实在在没听说过,但女帝就这么登基成功了,出乎所有人预料,世人都说女帝登基肯定藏着惊天秘密。
可具体是什么谁也不清楚。
而许清宵曾经也有所好奇,女帝登基,各地藩王为什么不动?这个时候动是最好的。
直接造反,让女帝根本没机会反应。
但各地藩王没有这样做,这一点许清宵思考过,最终觉得应当是女帝有什么手段,牵制住了各地藩王,很有可能跟一品有关系。
随着后来自己拜师一品后,许清宵也更加确定这个可能性了。
毕竟自己可是实打实看过一品天威有多恐怖的。
可现在女帝竟然告诉自己,当初她登基,有藩王在幕后支持?
那个藩王这么蠢?想控制女帝吗?这不可能,也没道理,能自己当皇帝为什么要去控制女帝?
就不怕女帝反水?
许清宵脑子飞快运转,很快他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陛下,文宫也在背后支持,对吗?”
许清宵询问道。
“恩,有文宫的影子,朕能得以继承,文宫也帮了极大的忙,认为随意挑选藩王,会引来内乱,由自己继承,可以稳固江山。”
“但主要还是藩王支持,只是朕不知道是哪一位藩王。”
“倘若没有藩王的支持,哪怕文宫说的再好,大魏必然会起兵乱,一品武者不会出面干涉,只要大魏的皇帝姓季,那么一品就不会出面。”
“所以,能够压住各地藩王的人,只有藩王,而且是手握兵权的藩王。”
“如今看来,很有可能是怀宁亲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