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又要我作诗?烦不烦啊!许清宵花式装哔!(2/7)
清宵,喝了一口,随后有些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茶。”
不得不说,大魏六部都是穷苦人啊,堂堂尚书冷茶都觉得好喝。
“这次番邦来使,前前后后送来的贺礼,差不多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王新志给予回答道。
“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呵,这帮蛮夷还真敢想啊。”
许清宵冷笑一声,他眼神之中有些轻蔑和瞧不起番邦来使,王新志到不在意什么,因为他也瞧不起。
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啊。
以前哪里会送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助这种时机,想要大魏回更多的礼罢了。
狼子野心,他不可能不知道。
“那王大人打算回多少?”
许清宵接着问道。
“十倍五倍不可能,三倍也有点多,老夫的想法是,双倍还回去吧。”
王新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十倍五倍就别想了,就双倍还回去吧,两千八百万两。
“双倍?两千八百万两,大魏拿得出来吗?”
许清宵平静道。
“这不是收了这么多钱吗?”
王新志下意识开口,但许清宵的声音直接响起。
“这可不是礼部的银两,目前还是户部的银两,没有计入国库当中。”
“王大人,扪心自问,这帮人狼子野心,明知道大魏如今国库空虚,可还来求赏。”
“安的是什么心,难道您不知道吗?”
许清宵出声,官商的银两,可算不进其中,国库有银子,但都是准备水车工程的,哪里是给番邦来使的?
给这一群白眼狼?
如果大魏鼎盛时期,你说给点就给点吧,就当花钱买名声,也不怕你们叫嚣。
可现在给了银子,人家开开心心来大魏京都,吃好的喝好的,全部由大魏来买单就算了,还高高兴兴带着钱回家?
回过头如果大魏不行了,这些番邦来使会来帮忙吗?答案显而易见啊。
肯定不会过来帮忙,不乘火打劫都是好事一件。
所以许清宵肯定不愿意把钱送出去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银子,要给你们自己给去。
再加上桃花庵的事情,许清宵还没忘记呢,就番邦那个样子,让自己给钱?
想屁吃呢。
“知道又能如何?能怎么办?”
“总不可能不回礼吧?若真这样,大魏王朝的颜面放在何处?这帮番邦异族,还不要大骂我们?”
“如今突邪王朝和初元王朝时不时派人与他们交接,如若这样,只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啊。”
谈到正事,王新志显得十分认真,公事公办,提出问题。
“怕什么?”
“王大人,钱财是稳不住两国关系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倘若大魏真有难时,这些番邦会因为今日之礼,而出手援助吗?”
“该走的照样会走,不会走的,赶都赶不走。”
许清宵目光笃定道。
这话不假,说的好像给了银子,对方就会对大魏臣服一样?
可王新志还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该说什么。
许清宵的声音继续响起。
“王大人,万国来朝靠的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堆积如山的尸骨啊。”
许清宵开口。
大魏王朝之所以能有万国来朝的鼎盛时期,靠的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堆积如山一般的骸骨。
敌人的尸骨,自己人的尸骨,靠的是武力,而不是财力。
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
王新志也没有沉默了。
“那你的意思是?不收礼?”
王新志问道。
“肯定收啊,陛下寿诞,若是不收岂不是显得我们大魏没有气量,瞧不起他们吗?”
“而回礼,咱们也回,只是换个方式回。”
许清宵笑道。
“换个方式?换什么方式?”
王新志好奇了。
“我问你个事,王大人,这世间上有什么东西既比黄金珍贵又连糟糠不如?”
许清宵问道。
这个问题把王新志问到了。
又要比黄金贵,又不如糟糠?
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啊?
王新志皱紧眉头,死活想不出来,而许清宵也没有卖关子,直接拿出一张宣纸,摆在王新志面前,
宣纸上赫然写着‘将进酒’,并且皆有落款。
“书画?”
王新志回过神来了,他知道许清宵说的东西是什么了。
这书画的确比黄金珍贵,但主要还是看是谁的,就好比许清宵的书帖,若是许清宵亲笔亲名,拿出去卖,一万两白银都不足为过。
甚至几万两十几万两也是有可能的。
并且如若等到许清宵成为了大儒,或者是天地大儒,那这字帖价值,也会跟着增长。
可若是有朝一日,许清宵当真成为了圣人,那就是无价之宝,圣人亲笔。
甚至现在大魏京都,也有商人想要购买许清宵的亲笔书帖,开出五万两白银的价格。
足以证明许清宵如今的名气有多大了。
但同样的,这种字帖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对比起来还不如糟糠,最起码糟糠能吃,能垫肚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非是圣人的字帖,不然的话,哪怕是一位大儒的字帖,一位天地大儒的字帖,他们都不在乎。
完全没用啊。
“你的意思是,将这种东西当做回礼?”
王新志猜到了许清宵的想法,不禁这般问道。
“不。”
“王大人,倒也不是下官自夸,许某的字帖,一字千金,当做回礼,损失更大。”
“许某的意思是,让礼部的人,印刷我的字帖,再画上太平诗会盛宴图,外加上盖上我的印章。”
“每个来使一人一份,下官算过,材质就用最好的阳都宣纸,算上杂七杂八,也要六七十两银子了。”
“但最主
不得不说,大魏六部都是穷苦人啊,堂堂尚书冷茶都觉得好喝。
“这次番邦来使,前前后后送来的贺礼,差不多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王新志给予回答道。
“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呵,这帮蛮夷还真敢想啊。”
许清宵冷笑一声,他眼神之中有些轻蔑和瞧不起番邦来使,王新志到不在意什么,因为他也瞧不起。
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啊。
以前哪里会送这么多?无非就是借助这种时机,想要大魏回更多的礼罢了。
狼子野心,他不可能不知道。
“那王大人打算回多少?”
许清宵接着问道。
“十倍五倍不可能,三倍也有点多,老夫的想法是,双倍还回去吧。”
王新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十倍五倍就别想了,就双倍还回去吧,两千八百万两。
“双倍?两千八百万两,大魏拿得出来吗?”
许清宵平静道。
“这不是收了这么多钱吗?”
王新志下意识开口,但许清宵的声音直接响起。
“这可不是礼部的银两,目前还是户部的银两,没有计入国库当中。”
“王大人,扪心自问,这帮人狼子野心,明知道大魏如今国库空虚,可还来求赏。”
“安的是什么心,难道您不知道吗?”
许清宵出声,官商的银两,可算不进其中,国库有银子,但都是准备水车工程的,哪里是给番邦来使的?
给这一群白眼狼?
如果大魏鼎盛时期,你说给点就给点吧,就当花钱买名声,也不怕你们叫嚣。
可现在给了银子,人家开开心心来大魏京都,吃好的喝好的,全部由大魏来买单就算了,还高高兴兴带着钱回家?
回过头如果大魏不行了,这些番邦来使会来帮忙吗?答案显而易见啊。
肯定不会过来帮忙,不乘火打劫都是好事一件。
所以许清宵肯定不愿意把钱送出去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银子,要给你们自己给去。
再加上桃花庵的事情,许清宵还没忘记呢,就番邦那个样子,让自己给钱?
想屁吃呢。
“知道又能如何?能怎么办?”
“总不可能不回礼吧?若真这样,大魏王朝的颜面放在何处?这帮番邦异族,还不要大骂我们?”
“如今突邪王朝和初元王朝时不时派人与他们交接,如若这样,只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啊。”
谈到正事,王新志显得十分认真,公事公办,提出问题。
“怕什么?”
“王大人,钱财是稳不住两国关系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倘若大魏真有难时,这些番邦会因为今日之礼,而出手援助吗?”
“该走的照样会走,不会走的,赶都赶不走。”
许清宵目光笃定道。
这话不假,说的好像给了银子,对方就会对大魏臣服一样?
可王新志还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该说什么。
许清宵的声音继续响起。
“王大人,万国来朝靠的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堆积如山的尸骨啊。”
许清宵开口。
大魏王朝之所以能有万国来朝的鼎盛时期,靠的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堆积如山一般的骸骨。
敌人的尸骨,自己人的尸骨,靠的是武力,而不是财力。
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
王新志也没有沉默了。
“那你的意思是?不收礼?”
王新志问道。
“肯定收啊,陛下寿诞,若是不收岂不是显得我们大魏没有气量,瞧不起他们吗?”
“而回礼,咱们也回,只是换个方式回。”
许清宵笑道。
“换个方式?换什么方式?”
王新志好奇了。
“我问你个事,王大人,这世间上有什么东西既比黄金珍贵又连糟糠不如?”
许清宵问道。
这个问题把王新志问到了。
又要比黄金贵,又不如糟糠?
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啊?
王新志皱紧眉头,死活想不出来,而许清宵也没有卖关子,直接拿出一张宣纸,摆在王新志面前,
宣纸上赫然写着‘将进酒’,并且皆有落款。
“书画?”
王新志回过神来了,他知道许清宵说的东西是什么了。
这书画的确比黄金珍贵,但主要还是看是谁的,就好比许清宵的书帖,若是许清宵亲笔亲名,拿出去卖,一万两白银都不足为过。
甚至几万两十几万两也是有可能的。
并且如若等到许清宵成为了大儒,或者是天地大儒,那这字帖价值,也会跟着增长。
可若是有朝一日,许清宵当真成为了圣人,那就是无价之宝,圣人亲笔。
甚至现在大魏京都,也有商人想要购买许清宵的亲笔书帖,开出五万两白银的价格。
足以证明许清宵如今的名气有多大了。
但同样的,这种字帖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对比起来还不如糟糠,最起码糟糠能吃,能垫肚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非是圣人的字帖,不然的话,哪怕是一位大儒的字帖,一位天地大儒的字帖,他们都不在乎。
完全没用啊。
“你的意思是,将这种东西当做回礼?”
王新志猜到了许清宵的想法,不禁这般问道。
“不。”
“王大人,倒也不是下官自夸,许某的字帖,一字千金,当做回礼,损失更大。”
“许某的意思是,让礼部的人,印刷我的字帖,再画上太平诗会盛宴图,外加上盖上我的印章。”
“每个来使一人一份,下官算过,材质就用最好的阳都宣纸,算上杂七杂八,也要六七十两银子了。”
“但最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