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往生破道(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留在这,会饿死的。”  

北风呼啸,雪落大地,穿着棉袄,扎着头的小姑娘,正将一个冻得干硬的窝窝头,递给躺在眼前草丛中,面黄肌瘦,将饿死的少年。  

她的眼睛里,闪耀着怜悯与悲怆的光,她说:  

“师父去村子里看过了,村子里已没有活着的人了,你继续留在这里,你也会饿死的。我已经给师父说了,你跟我们走吧。”  

沈秋木然的看着递到眼前的窝窝头。  

这是他和青青的第一次见面。  

这么说不准确。  

应该是“沈秋”和青青的第一次见面。  

“这个红尘引,有点意思哦。”  

化身将饿死的少年,沈秋撇了撇嘴,完全不理会耳边传来的,那属于红尘君的劝阻声,伸手接过眼前那个冻得冰冷的窝窝头。  

青青被冻得通红的小脸上,也咧开一抹开心的笑容。  

画面停滞,眼前这方世界破碎开。  

这一幕已经结束。  

该下一幕了。  

太行山中,路不羁带着沈秋与青青从坍塌的墓穴中走出,迎面的黑夜里,迎接他们的,是全副武装的北国黑衣卫。  

他们已在此设伏,这是个被出卖后,精心做下的陷阱。  

白发白须的师父,手握双斧,为两个徒弟挡住敌人,一边死战,一边高呼让沈秋带着青青赶紧跑。  

他会死的。  

他知道。  

但他并没有犹豫,将生的机会,让给了弟子们。  

“你确定要逃走吗?”  

红尘君的声音,如画外音一样,在沈秋耳中响起,他说:  

“或许你该留下来,帮助他,也许有你的帮助,他也能活下来。毕竟,现在的你,已不是过去那个软弱的你。  

你的战斗经验已无比丰富,哪怕以此羸弱之躯,要寻得生路,也并不难。  

你确定,要像个懦夫一样,逃走吗?”  

沈秋没有理会。  

就像是紫薇道长在红尘引中最初做出的选择,他抱起哭嚎的青青,在夜中逃窜,骑着马在追逐里离开这方悲伤的黑夜。  

那本该重伤他的袭击,也被他靠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轻松躲过。  

“或许,自己真的可以尝试着去救下路不羁?”  

这个念头,在沈秋脑海里一闪而逝。  

就如一个选择摆在眼前。  

要救吗?  

若是救了,人生就会就此改道,遗憾也能被填补。  

这种犹豫,在下一瞬就被掐灭掉。  

他骑着马,抱着青青,很坚定的消失在了黑夜中,将路不羁一人,留在了身后那致死的夜中。  

画面在这一瞬定格。  

“你还真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呢。”  

红尘君说:  

“但按部就班的重活一次,可没办法解开本君这红尘引,所谓红尘问心,不敢直面过去,不能超脱自我,便寻不得那一缕胜机。  

本君已见惯执拗,不知悔改,那是所有生灵的天性,纵使在千年之前,那些真正的大人物们,也会在这红尘引中固步不前。  

自以为坚守自我,就能破除幻境!  

大错特错。  

你必须作出选择,沈秋。  

连这红尘问心的第一步都不敢踏出,又该怎么走到终点?  

你已经历了这么多,难道就是为了重蹈覆辙?  

还是说,你自认为,你所经历的人生里,当真就没有遗憾吗?  

呵呵,本君不信!  

拭目以待吧。”  

沈秋沉默不语,并未回应。  

光影流转,下一幕开启,依然是太行山中,他欲向山鬼求助。  

然后是苏州城里,为被掠走的青青,拿起七星摇光。  

苏州一战,正邪纷争,风起云涌。  

齐鲁之地,是非寨与北国争锋,豪侠陨落。  

辽东苦寒之地,入仙家秘境,和东灵君殊死一战。  

洛阳夜火,护的一城安危,却再次失去长辈朋友。  

金陵决战,覆灭魔教,任豪战死,他叛出正道,成就江湖恶名。  

太行遗迹,九死一生,与仙人互博。  

独行万里,行左道之事,压江湖众生。  

再回齐鲁,借阴兵,破蛮夷,来此万灵邪阵,直面红尘仙君。  

人生到此,所有难忘的经历故事,都以这种画面浮现,让沈秋重来一次,似要揭示他心中隐藏的那些遗憾。  

就像是一张已涂绘各种颜色的画布,总有些笔记丑陋难看。  

想让一切变得完美,那些丑陋的笔迹,就得被涂涂改改,以渐入佳境。  

一轮走完,沈秋又回到了最开始,在那燕郊村庄中。  

他穿着破旧的棉袄棉裤,在森寒的北风中行走,往早已遗忘的家中行去。  

心中已有明悟。  

“这是个由回忆搭建的迷宫,不同选择,都会在迷宫中呈现不同的前路,无数的分岔将迷宫的范围无限拓展。  

固执选择既定的人生,就是走一条明晰的道路,在尽头时兜兜转转,又会回到迷宫入口。  

所谓红尘引。  

就是个文字冒险游戏。  

各个节点都有数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决定故事不同的走向,再以无数的选择造成的结果堆砌,最终改变既定的命数。”  

他如此想到,抬起头的那一瞬,便看到眼前路边,出现了张莫邪的身影。  

那是第一次选择。  

“二十年之期已到,这旁人求不来的仙缘,终究是...”  

张莫邪将剑玉递给他。  

又说出那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