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间地狱(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位穿着华服,带着高冠,黑发披肩,手握纸扇的年轻人。  

那是大阪有名的阴阳师。  

土御门孝田。  

据说是大阴阳师安倍晴明的后裔,他的祖上,在仙人五百年前显圣时,就已拜入仙人门下,如今仙人长居蓬莱仙域,这东瀛之事,自然就要交给信得过人来管理。  

倭国十七处城池得仙人术法护持,分属五位大名,由十七位仙家大弟子,及下辖数万阴阳师统管,护的众生,对抗邪魔。  

至于天皇...  

呵呵,如今谁不知道,天皇已是吉祥物,连橡皮图章都算不上了。  

“贵人临寻,生灵皆拜。”  

拉长的声音,如鹤鸣玉音,回荡于街道城池之上,待那车驾所至,街道两侧跪倒一片,所有人都是五体投地,无人胆敢抬头。  

而那车中贵人,也微闭着双眼,不管学没学到仙家本事,这仙家的作风脾气,倒是学了个十成十。  

老僧站在街道边缘的屋檐之上,无声的看着这一幕,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周围黑暗处,服部家的忍者们已经做好了突袭准备,四名柳生心阴流剑圣头缠白绢,以血盟书,手中名刃紧握。  

更远的地方,武田将军和身后武士们,手中战弓已搭上利箭,带着护面的战盔之下,皆是战意熊熊。  

还有和真济老僧一样的佛家僧兵。  

这是一次袭杀,要将大阪城中这阴阳师击杀当场,再行夺城,毁弃邪阵,求得一方喘息之地。  

老僧也心有死志,他要负责对抗那阴阳师的恶毒式神,给义士们创造突袭的机会。  

在行动即将开始的那一瞬,老僧若有所感的回头看去,在这大阪城最中心,以天守阁的风格,塑造出的最高处。  

那御天阁上,即便在黑夜之中,也有道道霞光缠绕于屋檐之上,那是所谓的仙家气象,也是城中邪阵的阵眼。  

还有一彪人马埋伏在那里,只待自己这边袭杀成功,土方组的义士们,就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烧毁那邪阵阵眼。  

但...这又有何用?  

老僧捏起手印,佛光涌现。  

他并不怕死,只想在这时代,冲破黑暗,为家国万民求得希望。  

然,就算毁了阵眼,就真能救下这一城被做人畜的百姓?  

没了护城大阵,大阪周围的千万妖邪,便会冲入城中,杀人饮血,再造出一方地狱。  

但若不杀。  

就任由这些仙人贼子继续作乱,城中百姓虽得存活,却不见未来。  

到底...到底该如何是好?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救的这方天下?  

下一瞬,火光暴起。  

佛光化作利箭,刺向街道那华贵车驾,又有森森鬼哭,三四个高大的鬼物式神被释放出来,嚎叫着要将老和尚的佛光挡下。  

在那绚丽的光影中,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老僧看到万箭齐发,看到柳生剑圣踏足向前,利刃出鞘,居合之间,便有人头飞起。  

手持大薙刀的僧兵喊杀而来,最后是武士浪人们,大喊着冲入车队,他看到了那贵人被佛光压制,惊慌失措的试图逃走,又被武田大将以薙刀斩杀。  

如血肉大旗,插在街道之上。  

“敵将はすでに斬殺された!!!”  

武田大将兴奋的嘶吼声中,贵人的头颅被砍下来。  

血光之中,千人惊恐。异兽失控,撞入人群,刹那间就是一条血肉大道。  

他们说,那是必要的牺牲…  

街上一片混乱,不多时,腾起的火光,将后方那城中高楼点燃,就如夜中火炬,大放光芒。  

这誓死的光,能照亮黑夜吗?  

事实证明,它不能。  

它没办法驱散黑暗,只能带来更深重的灾厄。  

三日之后。  

大阪城被附近七个妖鬼国度联手攻灭,城中二十七万生灵...  

一夜之间,死伤殆尽。  

自那之后,反抗蓬莱的义士们,再从未聚首,所有人都意识到,胜利,是不可能到来的。  

他们反抗的越剧烈,绝望到来时,就越疯狂。  

花青的视线再次转换。  

第三段记忆,也是最新的一段记忆,浮现在他眼前,这一次的风景要好得多,  

是一处山中,深山之内,留有宽阔道场,这是比叡山的天台宗宝刹,不过在寺院之外,还有两座风物迥异的天守阁。  

身穿红甲的武士们,于寺院中来回巡逻,还有手持薙刀的黑衣佛兵,与身穿落魄衣物的浪人武士。  

更远处,在山坡之下,有些逃难至此的农夫,正在耕种土地,人人脸上都带着忧愁,更无心欣赏此地风光,就连孩童们在追逐玩闹中,也不敢大声喧哗。  

生怕喊声引来邪魔妖鬼,破去这天下仅剩下的几处乐土。  

远行归来的老僧,慢腾腾的行走于道路上,他所到之处,那些劳作的农夫都停下手中活计,很尊敬的对他俯首行礼。  

还有穿和服的妇人,背着刚出生的孩子,祈求老僧的祝福。  

他停下脚步,将那婴儿接过,诵念佛语,伸手抚摸着婴儿的脸颊,这孩子刚刚睁开眼睛,但在那本该纯洁无暇的婴儿眼中,却是一片灰蒙蒙的瞳孔。  

毫无灵光。  

这婴儿不哭不闹,就像是一具躯壳中,存着一个迟钝的魂儿。  

本该是象征希望的孩子,这一瞬在老僧手里,却沉重若山石一般,这样无甚灵光的孩童就算平安长大,也只能化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