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汉国危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围。  

范鞅有点没有反应过来。  

如果能做主,范国当然更想速战速决。  

毕竟,交战是在范国进行,开战后的各种破坏不说了,战事没有停止下来,范人怎么进行耕作和其余的生产呢?  

从年初到临近冬至,范国的半壁江山是陷入战火笼罩的范围,等于说一大半个范国不但变得处处废墟,人口也出现了锐减,连带产出几乎也是没有,哪怕有产出也不一定是属于范人的。  

所以了,这一波之后,范国还能作为一个二流国家都算是好的,一旦搞到需要撤往虎牢以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连三流国家都当不成了。  

面对这种现状,范鞅急在心里,能够做的事情却是不多。  

反正吧,范鞅现在一点都不敢惹吕武,怕的就是吕武撤军,任由范国自生自灭。  

“短短几年,范氏沦落自此?”范鞅着实是心理落差极大,同时也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了。  

跟楚国交战而已呀,哪个诸侯国没有敌国,耗时日长的交战挺正常的,没看到哪个诸侯国短短几年闹得这么惨。  

如果范鞅请教吕武,其实吕武多少是能给范鞅一些答案。  

无外乎就是范氏张开大口吞并郑国,偏偏没有将吃下去的转为实力的一部分。他们对楚国的交战不顺利,交战过程中损耗的不止是范氏的老家底,还有范氏统治的郑人一再出现心理变化,形成了一种内困外交的局面而已。  

看看人家荀国,一样是建国之后跟齐国、鲁国、曹国时不时就开打,问题是荀军掌握了战事主动权,战场在鲁国境内,也就对卫人形成了一种心里上压制,源于整体态势上的良好状况,荀国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汉国吞并秦国?整个过程耗费了十多年,谋求复国的秦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再被清除,秦人也被汉国的各种新政策吸引着想要过好日子,慢慢他们将自己当成了汉人,肯定没有范国和荀国面临的那么多危机了。  

“寡人给予韩王期限还余四日。”吕武的目光变得比较深邃。  

十多天过去,韩军还是跟郑军在闹着玩,一点见不到有大决战该有的迹象。  

吕武有理由相信韩起是想抗命,并且韩起还会找到看似和平合理的理由进行搪塞。  

用忽悠大法忽悠来那么多人的子产,以他的智慧肯定发现了韩起的异常,才会配合着玩闹吧?  

他们现在无非是在等“新郑”的战事出现结果而已,汉军获胜会让韩军开始对郑军玩真的,楚军获胜则是让韩军撤退,使得子产不用耗费多少伤亡去光复失地。  

又或者,韩起是不是跟子产有了什么沟通???  

“韩王如此作为,陷己于不义,亦深害我也!”范鞅说道。  

是啊。  

所以,你是不是该三天两头派人去哭一哭。  

然后,范国要不要将韩起的所作所为通报天下,使得天下人来一起唾弃韩起的装模作样呢?  

韩起那边已经连脸都不要了,搞得吕武已经放弃与之沟通。  

同时,吕武为了不给荀氏有对自己做什么的机会,早早就让荀会和荀家带着荀军离开“新郑”这个战场,给了一个绕道去攻打宋国的任务。  

不管荀军会不会听取吕武的命令去攻打宋国,还是他们直接转道回国,有了韩军的举动,再加上荀军离开“新郑”主战场,明摆着的事情就是“四晋一体”变成了笑话,还是天下诸侯都知道了的笑话。  

他们喊“四晋一体”才多久?也就两三年的时间。  

范国眼见着要不行了。  

然后,楚国看似军力鼎盛,内部怎么样也不难猜。  

是不是因为楚国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又有汉国逐渐展露出来的强势,才导致“四晋”分崩离析?  

交战仍在继续,不止是在“新郑”开打,大半个范国的南方都是战场。  

楚军表现得很急切,他们在“新郑”这边遭到汉军挂起免战牌,选择了罢战三日,其它地方的用兵一看就是越来越着急,遭到汉军避战的之战,甚至做出了兵逼“虎牢”的意图,吓得范国不轻。  

“仅剩一日,韩王亦无与郑君决战姿态。”彘裘是伴随范鞅一起过来见吕武的。  

这也是时间过去那么久之后,吕武再一次见到彘裘。  

这一次彘裘过来,主要是范鞅对迁都决议举棋不定,他们需要来自吕武的意见。  

“汉王。荀王使我归国不安好心,我乃范氏子孙,不可祸害宗族、国家。荀、韩皆是背信弃义之国,唯汉倾力助我。”彘裘说得很动情。  

范鞅已经在一边无声哽咽。  

彘裘又说道:“此战过后,范如何境地,我必将韩王、荀王丑恶嘴脸示以天下人。”  

这个好。  

就是吧,时机好像不是那么合适?  

吕武沉默了一小会,说道:“我知楚使时时出入韩王大帐,亦有楚使往‘沫’来回。”  

什么意思,懂吗?  

范鞅和彘裘应该有渠道知晓那些消息的。  

所以是,韩国和荀国暂时没有做出反戈一击的事情,实际上已经有悖盟之实了吧?  

吕武又说道:“我之辎重需过境韩国,些许事情不得不防。如事不可为,二位当有弃‘新郑’行新都于它处觉悟。”  

范鞅与彘裘对视了一眼。  

迁都啊?哪怕知道迁都代表着国势急转直下,范国内部经过一再的思考和讨论,他们根据现实得出一个结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