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这下连续达到两个成就啦(6K)(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姬周想要建造“明章台”却是付完钱的一年后就薨逝了。  

晋军逼近到“郢”百里之内,行动开始一再受阻,原因当然是附近的楚国贵族知道这事,他们的尊严不允许晋军牛逼哄哄兵临“郢”城下,自发地带本家族的军队前来阻拦。  

结果是,晋军不但遭遇了楚国薳氏、成氏、蒍氏、斗氏自发的率军来攻,连带楚国一些不怎么强大的权氏、那氏、雍氏、漳氏、等等近二十来个家族也有行动。  

并不止是上面那些家族前来阻拦,原先向南逃窜的各自楚军也折返,一副晋军想兵逼“郢”要从他们尸体踏过的狠劲。  

面对这么一个情况,吕武其实是感到万分的高兴。  

吕武正愁着没办法更多的削弱楚国的有生力量,来自楚国的家族一个又一个上来送,远比摆开阵势进行会战对付起来更轻松。  

至于说开始有些楚人用袭扰的方式来偷袭晋军这件事?楚人开始不讲规律,还能奢望晋军这边一直当君子吗???  

实际上,楚国各个家族并没有成功阻拦晋军,甚至都没有让晋军迟缓抵达“郢”的时间。  

倒是阴氏骑兵得到了充足的实战经验,好些骑兵的马刀都给砍得处处豁口,快成了锯子啦。他们的箭囊也是消耗了一壶又一壶,真的是老费钱了。  

来到“郢”北面郊外,吕武第一时间派人将从“郜”找到又修复的“广车”给楚君熊招送过去。  

什么“广车”?当然是楚君熊招的座驾呀!  

它被晋人发现时,少了一个轮子被丢弃在“郜”那边的楚军营盘,后来成了吕武当之无愧该拿的战利品。  

吕武要楚君的“广车”有什么用?大概也就是时不时拿出来炫耀一下,当做自己的新座驾则没可能。  

不是碍于名声,或是不想过分刺激楚国,哪怕它是一乘“广车”,大是显得稍微大了一些,技术含量以及舒适度方面则比不上阴氏自己生产的战车啊!  

宋彬成了使节。  

桑田纥跟宋彬夜探楚营一次,给宋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再则宋彬知道自己那位家族对桑田纥有点另眼相看,一块给喊上了。  

他们一伙人打着旗号,再亮出“旌节”这种玩意,大摇大摆地来到“郢”北面的一处城门。  

这个“旌节”是吕武作为南下联军的最高指挥官,晋君姬彪给吕武用来证明身份地位是名正言顺的道具。  

城墙之上有楚军正在忙碌,早早看到有队伍过来进行了警戒。  

得到晋军杀过来的消息,楚君熊招以及一众大臣也在后面赶来,恰好就是宋彬带着队伍抵达的那一刻。  

楚人居高临下,没有眼瞎当然看到了那一辆“广车”,再辨认不就是楚君熊招的座驾吗?一时间又是愤怒又觉得羞耻。  

愤怒当然是他们觉得晋人拉“广车”过来就是为了进一步羞辱楚国。  

觉得羞耻则是楚军在“郜”败得太惨,大军连夜逃跑也就算了,自家大王的“广车”竟然被晋人给缴获了。  

“代我主致意楚侯!”宋彬有自己的车架,没乘坐那一辆‘广车’。  

楚君熊招当然不会谁的话都去搭。  

由薳启强站上抬来的墩子拔高身姿,大声问道:“你家主人,乃何许人也?”  

宋彬答曰:“晋元戎是也!”  

很奇怪,现场楚人的呼吸控制不住一窒,股噪和谩骂声一下子就消停下来。  

晋国的元戎还能是谁?当然是在“鄢陵之战”杀了潘党和养由基的吕武,后面更是指挥晋军在“沫之战”、“郜之战”先后大胜楚军。  

一个能在个人武力上能用堂堂正正方式杀死曾经的天下第二和天下第一的人物,指挥军队能先后在“旷世大战”中击败先王(熊审)以及当今大王(熊招)的人,再憎恨也要给予起码的尊重,不然就是蔑视自己。  

当然,其中肯定也有楚人惧怕吕武的成份在内。可能惧怕的成份还占了多数?  

楚君熊招是个什么心情现在并不显得重要。  

他让薳启强下来,自己则是站了上去,说道:“你主乃是我友,来‘郜’作客,不欲归也?”  

宋彬才不理解楚君熊招这种色厉内荏的示威,说道:“我主特来送还楚侯座驾。”  

特么的!  

骗鬼啊?  

真的只是送还“广车”的话,派一小队人马也就是了。  

来“郢”的晋军起码有六万,后面肯定还在源源不断地开过来,一看就是不怀好意。  

楚国这边得知晋军逼近“郢”进行了紧急会议,他们没忘记吕武还是个“旅帅”的时候就敢单人破掉秦国都城“雍”的城门。  

吕武只是“旅帅”都敢干那种事情。他现在是晋国的元戎,带着大军来到“郢”这边,天晓得会搞出什么事来。  

仅仅是晋军逼近都城都算是奇耻大辱,要是让晋军攻入“郢”的话,楚君熊招死后没那个脸入去见列祖列宗,其余的楚国大臣等晋军撤兵离开楚国也该一个个赶紧剖腹自杀,免得活在人世间继续丢人现眼。  

讲实话,包括楚君熊招在内的所有楚人,他们真心没料到晋军打赢了“郜之战”还敢继续深入,一听到晋军直逼“郢”而来都感觉难以置信。  

晋国和楚国都是霸主,争霸归于争霸,多多少少还是要给对方留点面子,不要将事情做得太绝了。  

现在,晋军已经来到“郢”的郊外驻扎,再挥军攻打“郢”这座楚国都城?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