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魏武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一天清晨的到来,第一缕朝阳却是迟迟没有照映大地,原来是东方的天际被蒙上了一层血红色。  

有一句古老的话叫: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霞而已,真不是什么奇异的景象。  

看到东方血色的人们,看自己的心情怎么样,得出相关的想法。  

若是内在有太多的悲春伤秋,会觉得早晨的景象带着某种预示,猜测今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去,大地能不能饮饱鲜血,明年的今时今刻这片土地或许会青草茂盛,处处长满了鲜花。  

秦军的士兵对于早起、早吃、早出营已经变得麻木,没有了前几天会有的紧张或期待,甚至认为今天又是个凑堆“站班”的日子。  

人要是变得麻木,不但情绪会高涨不起来,做一些事情也会少了严谨,产生一种应付式的心态。  

秦军士兵在新的一天,听着战鼓声和号角声齐奏,依照军官的指令列队出营。  

第一天时,他们会很认真地检查自己的战袍或盔甲、武器,深怕有一个遗落将小命丢在战场上。  

随后,两天、三天…不见打起来,习惯了每天就是去晋军营前鼓噪和叫嚣,更习惯了晋军闭营不出,哪怕有心让自己不要大意,惯性思维之下着实很难生起一开始的警惕心,到第五天其实就不那么认真检查衣甲和武器了。  

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使人忽略到太多的东西,心态方面麻木掉,进而想不产生懈怠都难。  

麻木着踏步,再习惯地跟着袍泽移动,很多秦军士兵脑子里想是“今天又是要站到脚麻的一天”、“今天早上的汤油水变得更少了”、“家中不知道过得怎么样”、等等之类,反正心思根本没在战场上。  

秦军士兵当然知道踏上战场还胡思乱想是错误的。  

关键耐不住重复太多次,一次次是那么的无所事事,脑子里不思考一些东西,害怕自己给站傻了。  

能说他们错了吗?上战场还敢思维散发,肯定是错的。可…,真怪不了他们,只因为太特么无聊了啊!  

别的不用多说,光是让习惯有网络的人,不用站这么辛苦,也不必风吹日晒,能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吹空调,有手机、电脑、网络电视,可特么就是没网络,时间不用久,二十四小时就好,看看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心情又怎么样。  

秦军在己方营前调整阵型,用时一天比一天更长,队列越到后面越有点松垮。  

士兵麻木又抑郁,作为“士”的军官心情也好不到哪去,只有贵族越看越着急和糟心。  

嬴武对无地讲道:“此番日久不必再战,各部士气渐垮,唯有撤军一途。”  

已经稍微推开“新世界大门”的无地心想:“也许阴武就是想要得到这样的效果?”  

一个士兵为一万两千五百士兵的“军”整顿完毕,嬴武刚要下令像往常那般朝晋军营寨迫进,对面传出了“轰隆”的战鼓之声,以至于他露出了呆滞的表情。  

不独嬴武,旁边的无地,以及在等待命令的一万两千五百秦军将士,包括营寨内干各种各样事情的秦人,一致的第一反应是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们仔细再聆听一下,确认没有听错,不由跟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起来。  

一共有晋军的三个营寨传出鼓声,随后辕门被打开,骑兵最先涌了出来,随后是战车兵和相应的配属步兵。  

晋军不独有一个营寨,出兵最多的当然是主力的驻扎营盘,另外的两个营寨出兵后不是奔向主战场,跑到外围去组织队形了。  

统兵出战的人不是吕武。  

他是全军统帅来着,该待在最为安全的位置,纵观全局进行及时调控。  

当然了,要是秦国那边出来够份量的人,比如秦君嬴石亲自现身,再要求吕武阵前谈话,再不愿意吕武都是要亮相一下的。  

率军出战的人是魏绛,他带着魏氏的一个“师”又两个“旅”(140战车,10500士兵),很直接低迎向秦军的一个“军(500战车,12500士兵)”和五千左右的骑兵。  

预设战场的左右两翼,各自分别有两个阴氏的“旅(200战车,3000士兵)”,还有分别一千左右的骑兵。  

哎呀!  

晋军不当缩头乌龟啦?  

嬴武先是感到一阵惊喜,随后就是陷入纠结之中。  

矮油?  

太突然了啦,让人家好不习惯喲!  

无地最先反应过来,说道:“我为将主看顾左右两翼。”  

“啊?啊!”嬴武看了一眼晋军的左右两翼,应道:“如此甚好。”  

他眯着眼睛很努力地想看清楚对面晋军的旗号,看到是魏氏的旌旗,内心里稍微茫然了一下下,很快甩了甩脑袋将杂念甩开。  

现在压根不是思考,诸如“为什么是魏氏当主力,阴氏怎么当起了边角料”,“魏氏多么怕阴氏,能被这么指使”,啥啥啥之类的时候。  

嬴武下令军队重新整理阵型,一时半会没有推进。  

知道晋军出营的秦军将士,他们心情之复杂无法三言两句述说仔细,大体上是精神恍惚外加心情忐忑的。  

认为要拼命的时候,敌人选择了龟缩。  

觉得就是走个过场,敌人却特么气势汹汹怼上来。  

事先完全没有心理建设?  

大多数秦军士兵内心波动极大。  

额琢磨介,野个,前个,么肆么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