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奇葩理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了一个“投降派”的原因很现实。  

郑国哪怕是从宋国补了一波血,怎么都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  

那个有点“行”了的卫国在不久前被晋国宣战,卫国执政孙林父碰上没有满编的晋国新军,没打就商量投降输一半。  

郑国本来就打不过晋国,是吧?  

能跟自己刚正面的卫国遇到晋国秒怂。  

郑国再次遭到晋国的宣战,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怎么都不算丢脸吧?  

吕武只看到子驷表情复杂,有那么点不甘,又有些怂,补了一句,说道:“不战而降,楚何以为之?”  

小郑,咱们还是打一打吧。  

要不,你们好像对楚国有点交代不过去。  

可别被俺们敲诈了一顿,后面又要挨小楚的一顿揍。  

很划不来的吖。  

士鲂有些迷。  

能不打就能获得好处的事,咋就那么不情愿呐?  

只是,细思了一番的士鲂很快也反应过来。  

他琢磨着,郑国没打就先怂,很适合狠狠地抢一把。  

“如是也。”士鲂一脸诚恳地看着子驷,说道:“郑若不战,何以侍楚?”  

竟然为郑国考虑?  

俺谢谢您祖宗十八代啊!  

子驷感动得都特么快哭了。  

他越加坚定要投降,不能让晋军进入郑国疆域。  

尤其是,上一次吕武率军伐齐,听说好像将齐国的南疆抢成了无人区?  

郑国好不容易回了一波血,要是被吕武统率的晋军也祸害这么一波,日子还过不过了呢???  

子驷能怎么办?  

他用更诚恳地态度说道:“晋为中原之伯(霸主),郑安敢相抗?如今卿而来,不敢使之空手而归…”  

吧啦吧啦的一大堆,就一个意思。  

求求两位大佬开个价,然后麻溜地撤军,昂?  

吕武再一次跟士鲂对视了一眼。  

士鲂:小郑都跪地了,咋办?  

吕武:这不是还没脱嘛,该咋办咋办。  

士鲂:可是,俺们多少要点脸吧?  

吕武:脸能吃饭吗?  

士鲂:真的能够靠脸吃饭的。  

吕武:我特么又不是谁的脑残粉。  

士鲂:吃相会不会太难看啊?  

吕武:吃嘛,嘛香!  

然后,两位晋国的“卿”转头看向子驷,就是那么安静地看着。  

子驷:我特么想跪都不行?  

吕武、士鲂:要不,您还是反抗一下吧。  

这一刻,子驷有悲愤,又为郑国的将来感到极度的担忧。  

看一看晋国的“卿”都是怎么样的货色吧!!!  

这特么,明明都已经要跪下再奉上好处,对方却要抄家伙来用抢的。  

如狼似虎啊!  

不讲礼仪啦!  

尤其是,晋国并没有实际衰弱,已经稳定好了内部,开始重新在整理国际事务,并且先干挺了齐国、卫国,又出兵去痛打秦国,要来狠狠地教训郑国。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晋国的这一套领导班子,攻击性好像强得有些过份?  

这么一个晋国,别说是郑国了,恐怕楚国都要悠着点!  

子驷想到了一个年轻人。  

那人叫子产。  

这位老兄的立场跟很多郑国贵族很不一样。  

郑国贵族一般是当墙头草当得习惯了,秉持的是晋国和楚国无论谁来都表示顺从。  

子产却认为不能再继续当墙头草,要么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不然就跟楚国一路走到黑,哪怕亡国都不能再产生动摇。  

他还讲出了一个让其余郑国贵族恨不得打一顿的道理。  

那个道理就是,郑国还是有点强了,应该更弱一些。  

而这个“弱”不能是毫无理由地让郑国变得弱小,要用拼命的姿态跟晋国或楚国狠狠地干上一场,打出属于郑国的不屈和坚韧,打完就跪下,不再站起来了。  

听听那叫什么话。  

拼命不是为了其它,就只是为了一跪不起。  

谁听了都要坚定认为讲这话的人脑子绝对有病。  

有那么一些人却觉得子产的话非常有道理,子驷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身为执政的子驷觉得有道理是一回事,要不要去做,有没有那个决心是另外一回事。  

子驷想的是先拖上几年,能拖到晋国和楚国真的分出胜负最好。  

到时候,郑国会向胜利者下跪,并且绝对不再站起来。  

他们好像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  

思考的都是跪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吕武看着明显走神的子驷,不由纳闷地用眼神询问士鲂。  

士鲂又不是寄生在子驷脑袋里的寄生虫,怎么能猜出子驷到底为了什么而走神。  

他俩满脑子困惑的等待子驷给出答复。  

大概过去一刻钟的时间,子驷才回过神来。  

子驷满脸复杂地看着吕武,说道:“我举丧也。”  

吕武说道:“寡君有言,举丧而伐,不独晋也。”  

话说得太直白。  

年纪更大的士鲂赶紧补救,说道:“宋举丧,郑亦伐之。”  

吕武丢锅给国君,不得不补一句,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好意思啊。  

又抢了孔老二的名言。  

只是,谁让俺生得比较早呢。  

那个谁…,也就是孔老二的师傅之一,叫老子的那一位。  

小李同志今年刚出生在厉国一个叫“苦显”的地方。  

而厉国非常小,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