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要脸以及不要脸(2/3)
去信心,还真跑去参与楚国和秦国牵头的会盟。
不得不说,真是一件令晋人伤心的事情。
留守国内的吕武当然会关注蜀地会盟。
就是,哪怕真的打听到什么消息,时间一长就不再是即时信息,只会是知道而知道,过时的信息不再有多高的价值。
“国势如此艰难,我辈不可懈怠。”士鲂看似感概地说道。
吕武的理解是士鲂巴望着能再一次去入侵齐国。
然而,吕武却认为齐国拳打这个国家和脚踹那个国家,对晋国是一件极度有利的事情。
鲁国一旦被齐国打疼,能选择的就是重新靠拢向晋国,真情意切地喊爸爸,求保护。
莒国遭到齐国的入侵,不管打赢还是打输,同样只能选择坚定地当晋国的小弟。
晋国重新将鲁国和莒国扒拉到自己身边,某种程度算是将齐国给困住。
吕武说道:“唯鲁与莒不独抗齐;宋亦势危,不可补救。”
士鲂赞同地点头,说道:“宋存,楚不可北上。”
宋国这一次也去参与蜀地会盟。
晋国这边却一点都不怪宋国。
历经了三场大败的宋国要是再不喘口气,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晋国却空不出手帮宋国一把。
这样一来,晋国还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脸面,去要求宋国不能参与蜀地会盟呢?
齐国、鲁国、卫国则不一样。
无论怎么看,晋国从来没有亏待过鲁国,甚至屡屡帮鲁国挡住来自齐国的压力。
所以,鲁国背叛晋国从里到外都属于不义的行为!
而关于鲁国这一次背叛晋国的事情,他们自己用春秋笔法给轻轻代过。
也就是不讲理由,不记载过程,哪怕亲自去参与了,依然当没那么一回事。
说好的礼仪之邦呢?
原来玩笔杆子的,不要脸是有传统,徒子徒孙是在学习这些前辈???
卫国是个什么情况?
只能说卫国只有卫君卫衎脑子被门夹了,相反从执政到国人的脑子都很清醒。
吕武这边就有新军讨伐卫国的情报。
魏琦和解朔带着没有满编的新军讨伐卫国。
卫国率军迎战的是执政孙林父。
一个卫国的“军”跟晋国的新军摆开阵势,还没开打孙林父就独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给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将这一次晋国与卫国的战争命名为“义之战”。
听着有点反讽的意思啊?
对晋国有情有义的是卫国执政孙林父,承托出卫君卫衎的脑残。
“新军将归师途中,新军佐率军留于卫。此事我已答应。”吕武顿了顿,又说道:“君上有令传于你我,新军将行留守之责,你我率下军南下攻郑。”
这特么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吕武无视了智罃的暗示,压根就不想去打举丧的郑国。
结果倒好!
国君以下达命令的做法,搞得吕武依然需要去讨伐郑国。
吕武要是料到国君会下命令,还不如上一次就顺从了智罃。
当然,世界上没“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药”这种玩意。
士鲂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要出征,军队就需要得到调动。
下军早早就集结在“新田”郊外安营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让参战的“徒”以及“羡”,安排好相应的辎重。
毕竟,正常纳赋的出征,国家和各个家族是不负责后勤补给的。
士鲂这一次过来除了询问齐国,就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
“郑举丧,新君恽(yùn)亦不在国中。”士鲂有些苦恼地说:“君不在,宣战何人应之?”
吕武能怎么说?
他只能点头,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实郑国的执政子驷在国内。
这个叫子驷的人是今年刚刚成为郑国的执政。
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公子騑。
一国执政是够资格应战的。
吕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连宋、鲁、卫也喊上。
考虑到卫国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点能力,孙林父也不傻,卫国参与到讨伐郑国的联军是有把握的。
鲁国和齐国的交战不出意外也会很快结束。
结局肯定是鲁国被齐国摁在地上锤,战败的鲁国正是极度需要父爱的时候。
晋国这位爸爸攻打郑国招呼鲁国一声,鲁国肯定要喜极而涕,觉得爸爸还是爱自己的。
至于宋国?
之前楚国和郑国从两路攻打宋国,郑国可是往死里折腾宋国,干的一些事情比楚国过份多了。
尽管宋国去参加蜀地会盟,能跟晋国一块痛殴郑国,应该是不会放过的吧?
要喊上那些国家,吕武不可能绕过其余家族。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知道了。
哪天有人绕过阴氏去联系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吕武会是什么反应?
中军、上军和新军都是出征状态?
又不是一家子全跟着出征去了。
不是还有族人在国内的嘛。
联系邦交国一块撑场面这种事情,各家绝对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很能打的吕武作为出征主将,下军由阴氏和范氏组成。
注定会赢的战事?
各家绝对很愿意一帮小弟看到晋国的强大。
忙忙又碌碌。
吕武等魏琦回到“新田”接任留守。
不得不说,真是一件令晋人伤心的事情。
留守国内的吕武当然会关注蜀地会盟。
就是,哪怕真的打听到什么消息,时间一长就不再是即时信息,只会是知道而知道,过时的信息不再有多高的价值。
“国势如此艰难,我辈不可懈怠。”士鲂看似感概地说道。
吕武的理解是士鲂巴望着能再一次去入侵齐国。
然而,吕武却认为齐国拳打这个国家和脚踹那个国家,对晋国是一件极度有利的事情。
鲁国一旦被齐国打疼,能选择的就是重新靠拢向晋国,真情意切地喊爸爸,求保护。
莒国遭到齐国的入侵,不管打赢还是打输,同样只能选择坚定地当晋国的小弟。
晋国重新将鲁国和莒国扒拉到自己身边,某种程度算是将齐国给困住。
吕武说道:“唯鲁与莒不独抗齐;宋亦势危,不可补救。”
士鲂赞同地点头,说道:“宋存,楚不可北上。”
宋国这一次也去参与蜀地会盟。
晋国这边却一点都不怪宋国。
历经了三场大败的宋国要是再不喘口气,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晋国却空不出手帮宋国一把。
这样一来,晋国还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脸面,去要求宋国不能参与蜀地会盟呢?
齐国、鲁国、卫国则不一样。
无论怎么看,晋国从来没有亏待过鲁国,甚至屡屡帮鲁国挡住来自齐国的压力。
所以,鲁国背叛晋国从里到外都属于不义的行为!
而关于鲁国这一次背叛晋国的事情,他们自己用春秋笔法给轻轻代过。
也就是不讲理由,不记载过程,哪怕亲自去参与了,依然当没那么一回事。
说好的礼仪之邦呢?
原来玩笔杆子的,不要脸是有传统,徒子徒孙是在学习这些前辈???
卫国是个什么情况?
只能说卫国只有卫君卫衎脑子被门夹了,相反从执政到国人的脑子都很清醒。
吕武这边就有新军讨伐卫国的情报。
魏琦和解朔带着没有满编的新军讨伐卫国。
卫国率军迎战的是执政孙林父。
一个卫国的“军”跟晋国的新军摆开阵势,还没开打孙林父就独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给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将这一次晋国与卫国的战争命名为“义之战”。
听着有点反讽的意思啊?
对晋国有情有义的是卫国执政孙林父,承托出卫君卫衎的脑残。
“新军将归师途中,新军佐率军留于卫。此事我已答应。”吕武顿了顿,又说道:“君上有令传于你我,新军将行留守之责,你我率下军南下攻郑。”
这特么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吕武无视了智罃的暗示,压根就不想去打举丧的郑国。
结果倒好!
国君以下达命令的做法,搞得吕武依然需要去讨伐郑国。
吕武要是料到国君会下命令,还不如上一次就顺从了智罃。
当然,世界上没“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药”这种玩意。
士鲂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要出征,军队就需要得到调动。
下军早早就集结在“新田”郊外安营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让参战的“徒”以及“羡”,安排好相应的辎重。
毕竟,正常纳赋的出征,国家和各个家族是不负责后勤补给的。
士鲂这一次过来除了询问齐国,就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
“郑举丧,新君恽(yùn)亦不在国中。”士鲂有些苦恼地说:“君不在,宣战何人应之?”
吕武能怎么说?
他只能点头,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实郑国的执政子驷在国内。
这个叫子驷的人是今年刚刚成为郑国的执政。
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公子騑。
一国执政是够资格应战的。
吕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连宋、鲁、卫也喊上。
考虑到卫国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点能力,孙林父也不傻,卫国参与到讨伐郑国的联军是有把握的。
鲁国和齐国的交战不出意外也会很快结束。
结局肯定是鲁国被齐国摁在地上锤,战败的鲁国正是极度需要父爱的时候。
晋国这位爸爸攻打郑国招呼鲁国一声,鲁国肯定要喜极而涕,觉得爸爸还是爱自己的。
至于宋国?
之前楚国和郑国从两路攻打宋国,郑国可是往死里折腾宋国,干的一些事情比楚国过份多了。
尽管宋国去参加蜀地会盟,能跟晋国一块痛殴郑国,应该是不会放过的吧?
要喊上那些国家,吕武不可能绕过其余家族。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知道了。
哪天有人绕过阴氏去联系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吕武会是什么反应?
中军、上军和新军都是出征状态?
又不是一家子全跟着出征去了。
不是还有族人在国内的嘛。
联系邦交国一块撑场面这种事情,各家绝对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很能打的吕武作为出征主将,下军由阴氏和范氏组成。
注定会赢的战事?
各家绝对很愿意一帮小弟看到晋国的强大。
忙忙又碌碌。
吕武等魏琦回到“新田”接任留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