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我为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获多少?  

智罃应该是阐述完自己目前想说的话,再次对国君行了一礼,重新坐下。  

什么个情况啊???  

不是要对卿位的安排进行公布,又要补足卿位人选吗?  

变成智罃的演讲课了!  

国君轻声问道:“诸‘卿’可有补充?”  

韩厥、中行偃、士匄默不吭声地摇头。  

国君看向其余贵族,问道:“诸位可有良策献予寡人?”  

众贵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一个个显得有那么些蠢蠢欲动。  

很明显啊!  

这就是国君给众人一个表现的机会,要是说出来的策略得到国君的采纳,说不定能获得卿位。  

吕武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客气。  

现在根本不是客气和矜持的时候!  

其余人还在蠢蠢欲动时,吕武没有犹豫地站起来,说道:“智伯制定疲楚之策…”  

想比拼国力,是不是要先补足自身?  

晋国的耕地少,要不要对荒地进行开垦,又该是什么样的开垦方式。  

另外,现有的耕地,真的已经利用完善了吗?  

加强对现有耕地的灌溉系统,肯定能够增加粮食产量。  

具体是各家自己操作,还是由国家来牵头进行集体劳动,都是一种选择。  

吕武的话不长,却是都讲到了关键的地方。  

智罃先是皱眉随后露出了“深得我心”的笑容。  

国君点头的频率很快,时不时露出思考的表情。  

士匄的表情则是丰富很多,肯定是想到老吕家早就搞了有别于各家的灌溉体系。  

他们老范家以及老智家,有得到过来自吕武的帮助。  

韩厥一开始面无表情,慢慢脸上有了笑容。  

国君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想道:“还有比阴武更适合担任‘司徒’的人选了吗?没有呀!”  

以为吕武只是讲那些吗?  

并不!  

他又提到了晋国对外的邦交,粗略提到怎么让原先的各个盟国不对晋国起异心,也需要对楚国的咄咄逼人有所回应。  

甚至,他觉得晋国绝对不能表现出任何软弱的一面,哪怕是一丝丝都不行。  

“选一国,可择秦或齐,宣而战之!”吕武环视一圈,将众生相尽收眼底,继续往下说道:“以示晋之强也!”  

晋国跟楚国打,以晋国目前的情况极大可能会战败。  

不去打郑国,为的是避免跟楚国交战。  

秦国上次战败,又被晋军杀入腹地,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  

最主要的是,秦国极可能会趁晋国内乱,再一次对晋国不宣而战。  

这样一来,以其让秦军杀入晋国国境,不如晋军杀过去。  

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力无法预料,战场在秦国国境内,肯定是比在晋国国境内要更好。  

道理那么简单,听者哪怕不赞同对秦国开战,还是必须承认吕武讲得太有道理了。  

至于吕武为什么要将讨伐齐国列入备选,包括国君在内的所有人还是知道的。  

不但是因为齐国以往对晋国很是顽劣,近期着实也蹦跶得太过分了。  

如果真的要选一个国家来证明晋国依然强大?  

无论齐国再怎么顽劣,只要没有公开对晋国做出悖盟行为,国君说什么都不愿意对齐国开战。  

理由非常简单,他不想一即位就干出攻打盟国的事情。  

智罃心情颇为复杂地想道:“建议很合时宜,只是没想到阴武的攻击性会这么强。”  

另外的人肯定也有想法。  

吕武用对国君行礼收尾,表示自己已经说完了。  

祁奚要站起来,老腰却是有点不给力,正要再次发力,已经有人先一步站起来。  

抢先一步的是魏颗。  

这位魏氏的代表没讲太复杂的意见,只表示愿意服从国君的指示。  

有几个贵族感到傻眼,心想:“不是展示能力吗?这样也行???”  

好些压根就不知道该给出什么建议的贵族,看到魏颗的举动,有样学样对国君进行巴结。  

一个两个三个…  

韩厥眉头皱得越来越深,看向了智罃,用眼神问:你就不管管?  

晋国什么时候光靠拍马屁就能获得高位啦?  

顶多就是成为没什么实权的宠臣而已。  

国君虽然感到很爽,理智却还在,表情越变越尴尬,倒是让众人看到一个十三岁大孩子该有的一面。  

还是祁奚站出来将画风扭转过来。  

他简短地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向智罃进行提问。  

话题是关于楚国。  

讲着讲着却是谈到了攻打秦国的事。  

攻打秦国只是吕武的建议,并没形成既定国策。  

祁奚那么一搞,好像已经决定要攻打秦国了似得。  

这件事情,要看众人是怎么理解。  

可以视作是在拍吕武的马屁。  

也能看作是要捧杀吕武。  

好些贵族就频频看向吕武,想看吕武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吕武的表情看上去很正常,内心则是多少对祁奚产生了警惕性。  

他们是晋国的贵族。  

要说在哪个诸侯国当贵族最危险?  

无疑问是在晋国当贵族啊!  

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小心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祁奚讲够了,想国君行礼,坐了回去。  

赵武在众人的注视下站了起来,就是没忍住多看了韩厥几眼。  

那模样就像是小鸡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