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元戎落谁家(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一次要是没有获得卿位,基本上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原因相当简单。  

晋国自设立卿位伊始,一两百年来没像近期这么乱过,尤其是一下子没了两个卿位家族,拢共空出四个卿位。  

再来是,数十年之内晋国为了获取霸权,有些家族肥了,更多的家族损失惨重。  

仅是一场“邲之战”就让荀氏元气大伤,却不独独是荀氏有所损失,很多中小贵族的状况也不好受。  

吕武花了十年的时间将老吕家发展起来,时逢大乱期间恰好在实力和名气、威望上面,超越了那些老牌的中等贵族。  

原本能够巴望卿位的家族有多少?  

其实不难进行统计,大概是十三家左右的样子。  

其中包括魏氏这个有力的挑战者,还有祁氏、解氏、籍氏、张氏这四个第二梯队的家族。  

所谓的第三梯队的各个家族也就是巴望一下卿位,无法做出有效行动,估计也不敢。  

想要获得卿位?  

正常情况下不是拥有很强的实力就能获得。  

要是有实力就能获取卿位的话,魏氏早就是卿位家族了。  

成为卿位家族的前提是有祖辈担任过“卿”,再来才是实力足够,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功劳。  

后面那两项并不是必需的。  

比如,中行偃的老爹荀庚担任过“卿”,他是中行氏的族长并代管荀氏;中行氏的实力只能说一般般,他又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功劳。  

偏偏中行偃就是能够成为“卿”,还在栾书的操作下,一担任“卿”就是上军佐。  

在晋国,上军佐排序下来是第五号人物。  

注意!  

中行氏实力很一般,中行偃本人没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一下子成为国家的第五号人物。  

所以,家族实力以及功劳真不是必要的。  

一切只因为这是个王侯将相有种的年代啊!  

没有个好爹…,又或者说没个好的祖辈,该怎么办?  

如果真的是“一清二白”的出身,认命吧!  

好歹是要有个贵族的身份,不然再怎么奋斗都存在天花板,并且一层比一层难以捅破。  

第一代人努力打拼,获得一个贵族的身份,为子孙后代打个基础,才是该干的正经事。  

当然了,能够碰上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好时间,也不是不能“一清二白”直接奋斗到顶层。  

现在,吕武就是碰上了风云际会的时间节点。  

他脑子里闪电带火花,思考国君讲那些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可以有很多层的理解。  

空出来的下军将位置就是留给吕武的。  

只是吕武要帮国君达到一些目的。  

比如,站在国君这一边,帮助祁奚成为新军佐。  

又或者,吕武需要对国君的掌权之路进行鼎力支持?  

国君念出了卿位名单,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晋国真不是国君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这位国君刚回国,属于要什么没什么的阶段。  

光是想让韩厥成为元戎,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操作。  

一旦范氏和智氏反对,国君难道还能硬顶?  

那就看范氏智氏想不想晋国再次乱起来。  

韩厥以前的名声挺好。  

韩氏从不参与卿位家族的倾轧,韩厥总是公事公办从不徇私。  

以前不参与卿位家族倾轧是优点。  

到了国家大乱需要极短时间内恢复稳定的阶段,韩厥没有任何作为变成了缺点。  

在其位不谋其政?  

滚回家种田啊!  

要是真·伟大,何不出兵平定混乱,什么都别拿。  

这事,也就真·伟人干得出来。  

韩厥目前唯一还能立住跟脚的只剩下铁面无私了。  

而这一点,韩厥马上要自己打破。  

吕武没有贸贸然回应国君,需要先想清楚想仔细。  

他还没有拿定主意,得到了韩厥的邀请。  

韩厥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助赵武得卿位。”  

已经不是小孩子的吕武,脑袋里列出了一排问号。  

说好的铁面无私呢?  

另外,赵武立下了什么功劳,还是赵氏已经喘过气来了?  

吕武没有记错的话,哪怕赵武已经拿回大半个“杨”地,赵氏顶多也就能拉出两个“旅”吧?  

他看向了同样在场的赵武,想看出点什么。  

现场在的人不多,韩厥、赵武、韩无忌、韩起和杜溷罗。  

这个杜溷罗是韩厥的心腹,也是首席谋士。  

杜溷罗能在场,足以说明韩厥对他的重视。  

一脸腼腆的赵武,眼眸有种叫作希冀的闪动。  

话说,赵武今年也就十五岁吧?  

晋国的中行偃二十五岁成为上军佐,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卿”。  

赵武这是要打破中行偃的记录吗?  

听说…  

只是听说啊。  

韩厥不是最公正的吗?  

铁面无私哦!  

果然,道听途说不可信呐!!!  

吕武看向韩厥,说道:“我闻君上有意任韩伯为元戎。”  

任何人都有理由怀疑韩无忌和韩起是韩厥从街边捡的,赵武其实才是韩厥的亲儿子。  

韩厥对待赵武比儿子都上心,几近于当成祖宗了!  

“此事从何得知?”韩厥这是不知道吗?  

吕武说道:“君上亲口所说。”  

他有点后悔告诉韩厥了!  

国君不是跟韩厥私下聊过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