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阴氏当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默了几个呼吸的时间,点头说道:“如此,本使收下,不日再往‘淳于’而去。”  

当立刻大喜,还是那种真情实意的欢喜,不是什么强颜欢笑。  

他说道:“阴子,初次会面不可无礼,略备薄礼,敬请笑纳。”  

吕武再次平静地点头,又收下了礼单,吩咐道:“请使者下去歇息。”  

杞国的几个人走了。  

智朔邀功道:“武,灭一国,是何滋味?”  

吕武很想暴揍智朔一顿。  

考虑到智朔的身份。  

又想仔细了,杞国的归附可能是一件好事。  

他决定以后再找机会揍智朔,并且要揍个狠的。  

智朔说道:“杞国虽小,土地亦是土地。如今齐鲁为莒对立,我(晋国)手握杞地,齐鲁将如何?”  

这个聪明人,干这一件事情之前,已经将为什么要干,想了个清清楚楚和仔仔细细?  

听意思,是要拿杞国的土地为诱饵,勾引鲁国和齐国。  

吕武说道:“我已有谋划。”  

智朔愕然,问道:“何时?”  

吕武不至于为了表达自己的聪明,干无中生有的事情,说道:“便是你汇报杞国求灭之后。”  

智朔一下子就放松了。  

吕武看到这家伙那副作态,从内而外地感到哭笑不得。  

杞国要内附晋国,从此过上属于大国一员的生活?  

他们该是被逼得多惨。  

又是谁在逼杞国。  

这些一点都不重要!  

对于晋国来说…  

又或者对吕武来说,怎么发现并极尽地利用杞国的价值,才是该做的事情。  

七天之后,魏相从莒国回来。  

他这一次去莒国得到了隆重的接待和款待。  

莒国那边一点都不想灭国,祈求作为霸主的晋国能让鲁国打消对莒国的贪欲。  

吕武并不想听莒国的述求。  

“我已告知莒君,无论莒国欲倒向何方,需得我(晋国)许可。”魏相显然已经完成去莒国的任务,神态看上去很轻松。  

无疑问的是,魏相开口之后,莒国上下哪怕心里再不乐意,也只能是不乐意。  

一旦晋国这边做出裁决,莒国根本没有反对的余地。  

魏相说道:“此番出使…”  

吕武截断,说道:“朔受于杞君恳求,灭其国。”  

听着很奇葩。  

还有一国之君求着别人来灭掉自己的国?  

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却是极度正常。  

很多的兼并,其实就是求着别人来灭的。  

魏相愣了一下,回过神来露出笑容,说道:“如此,此次出使有大功。”  

吕武知道说的不是什么灭国之功。  

聪明人就是那么讨厌!  

总是别人一句话的功夫,他们就能判断发生的事情是有利还是有害。  

当然了,目前并不是兼并频发的时代,不像过去想灭谁就能灭谁,顾虑变得太多了。  

现在搞的是收为附庸,保留一个国家该有的规格,暗地里是不是已经吃干抹净则不重要。  

像是齐国吞并一个叫阳国的国家,就是先攻灭,再帮复国。  

阳国名义上还存在,事实上早就成了齐国管辖的土地。  

吕武让魏相接下来跟季孙行父以及晏弱接触。  

以后的事情难说。  

这一次莒国不可能再被判定归属于鲁国。  

魏相不但要将这件事情说清楚,还要隐晦提点鲁国,关于吕武十分不爽的事实。  

另外,杞国归于晋国这件事情,他们需要大肆宣扬。  

杞国不与晋国直接接壤。  

一旦晋国表示灭掉杞国,不是没可能接受一块飞地。  

只是这种可能性在当下的晋国,可能性有点小。  

晋国有灭掉一个国家,再将那些土地赏赐给友好盟国的先例,并且还不止一次。  

很多时候,晋国十足大方,送就是白送。  

鲁国巴望着能控制莒国。  

齐国也想得到莒国。  

杞国是一个比莒国还小的国家。  

可是,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  

鲁国和齐国肯定会有想法的。  

另外,杞国的情况有点特殊。  

他们除了在鲁国和齐国…,也就是“蒙”这一个地方有国土之外,还在齐国的腹地有一块国土。(半岛入口处)  

在齐国腹地的那块国土才是杞国的本土,“蒙”这边就是一块飞地。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吕武一点都不想知道。  

他只知道齐国绝对不允许鲁国从晋国这里获得“杞”地的所有权,哪怕只是一寸土地,齐国也不想看到。  

杞国本土连接齐国与莒国,并且差点将齐国给一切两半。  

了解到这一点,其实就该知道是谁将杞国给逼得想自我灭亡了。  

这一次出使,有些事情想处理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莒国,没有太复杂的地方,就是拖着。  

而杞国那边,吕武知道应该先回国,禀告国君之后,获得授权再行处置。  

这个也是为什么杞君姒姑容只奉上典籍与舆图,没有献上印玺的原因。  

“此处需留兵。”吕武摸着下巴,沉默了几个呼吸的时间,说道:“你我三家各留一‘卒’,分置于‘杞’、‘淳于(国都)’与‘莒父(国都)’。”  

魏相没什么意见。  

智朔想了想,本来没他什么事,现在变成了有关,也同意了下来。  

事实上,吕武也是经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